“傷痛”是一筆特殊的財富,只是自己暫時還不知道如何使用

“傷痛”是一筆特殊的財富,只是自己暫時還不知道如何使用

用這是一筆特殊的財富,只是自己還不知道如何使用而已,來面對所經歷的那些痛與怕。

如果站在每一筆經歷都是個人未來的財富角度來說,那麼可以說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具有一筆特特殊的財富,這就是個人的經歷。如何利用經歷,就成為了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有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經歷成為了自己成長道路上的動力。有的人卻一直被一些痛苦的經歷所阻礙,個人停留在了過去的某一個,某一些時刻,等待被喚醒的那一天到來。只是有的人一直沒有等到,有的人等到了卻沒了時間。

在學習心理學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看到很多人都在為一些過去的和現在正在經歷的傷痛所困擾。我自己也是深陷在其中,希望自己能早點走出來,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己就這麼一直痛苦下去。

在夜深人靜的時刻,追問自己,為什麼要去割裂這股帶有巨大力量的痛苦?這筆痛苦就沒有一點正向的價值嗎?如果將這些痛苦的經歷放在財富的角度來說,我將賦予這些傷痛何種正向的意義?

看過一個說話,如果你站的位置有問題,那麼不管你怎麼調整方向,都難以找到正確的道路。一開始認為沒有價值,只有負面的悲傷,也就看不到正向的價值所在。當悲傷太過的時候,人就有一種急切的想要切斷悲傷的行為。可悲傷的正向價值就難以被發現了。

我們認為那些帶給我們痛苦的經歷是一種傷害,想要割裂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逃避面對痛苦。想通過割裂傷痛讓自己生活的更美好,還認為那些痛苦的經歷沒有價值,而放棄了悲傷的力量帶來的成長可能性。

“傷痛”是一筆特殊的財富,只是自己暫時還不知道如何使用

有的人感覺生活痛苦,想著要是自己能割裂過去的傷痛,當下就可以生活幸福了。其實這根本就做不到不說,就是自己做到了,其實生活幸福也是要看自己當下如何面對生活。

在面對當下和過去的痛苦的時候,我們都想著割裂過去那麼自己就不會痛苦了,卻沒有發現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過去都割裂不斷。而個人如何面對過去的痛與怕,卻是可以在當下調整。

一件事你認為是傷害就會停留在傷害者角色,想找到承擔傷害負責的人。如果將事情放在一個更大的尺度,將其認為是特色,具有價值,是一筆財富,那麼你會如何解讀這件事呢?

每一個事情的發生沒有絕對的好和壞,只是在某一些時刻,我們認為是壞的,是我們有了損失比較的心態。而將其放在一個更大的維度,一個更長時間的時空裡面看待 ,當初的失去可能只是暫時的一個小失誤,用來切除一些不好的關係。

可我們太容易落入到你錯我對,你對我錯,二元對立的心理模式中。

在這種模式中,我們很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就是你錯了,你要負責。可有時候就是道歉負責,也難以將事情變好,有些問題依然存在,我們的生活改變並不會很大。

比如很多人說的原生家庭傷害,認為父母的教育不好,才造成自己有如此深的傷害,生活的如此困難。

這種將個人成長的責任完全推倒在父母身上,自己看似很輕鬆,卻也將成長的力量推給了父母。內在的邏輯是,我沒有力量成長,所以我的成長需要靠父母,他們需要為我成長負責。而我現在過得不好,就是父母沒有將成長的力量給予我,我才會這樣。

這樣思考的人,就是父母現在道歉,也難以學會其他的能力,自己依然難以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是自己成長的責任主體永遠是自己,個人幸福完全靠自己的主觀感受。二是在父母道歉後,如果沒有相應的能力,有些想法依然難以實現,生活依然不會幸福。

“傷痛”是一筆特殊的財富,只是自己暫時還不知道如何使用

在一本心理學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來訪者的父母小時候教育失當,造成其和異性的情感能力沒有發展起來。成年了,父母雖然道歉了,自己也知道問題所在,也需要看心理諮詢師來調整自己,學習如何勇敢的去相信愛,獲得愛。

道歉,找責任人並不能解決問題,當下的問題已經超越了過去的錯誤。想要解決當下的問題,就要在當下的環境中找到解決的方法。那些有心理創傷的人,因為在這種悲傷中太久了,已經習慣了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一時難以改變過來。

在過往的教育模式中,我們並不是學習如何解決創造性問題,主要是解決正確和錯誤。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面對人生問題,缺乏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只想著找到正確答案。

人生的答案,不是正確與錯誤,也沒有正確和錯誤的人生。主要是看個人如何創造自己的人生,想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如果個人不能以一個正向的視角看待經歷的事情,那麼他走出困境就將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也會困難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