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書寫乾旱缺水地區時代答卷

寧夏:書寫乾旱缺水地區時代答卷
寧夏:書寫乾旱缺水地區時代答卷
寧夏:書寫乾旱缺水地區時代答卷

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區

寧夏:書寫乾旱缺水地區時代答卷

節水志願服務行動啟動儀式

寧夏:書寫乾旱缺水地區時代答卷

針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不斷增加,水資源短缺、水汙染突出、水生態脆弱等問題,寧夏率先在全國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探索出了一條北方乾旱缺水地區的節水新路徑。

“十二五”以來,全區人口增加56萬,GDP、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5%、83%,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下降59%、42%,用水總量減少6.2億立方米。實現由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約用水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成為全國首個通過驗收的水權試點省區。

形成共識:“擰緊水龍頭” 過日子

10年前,因為缺水,白墩村5280畝土地中有2000多畝土地因沙化被拋荒,村民逐漸放棄傳統農業種植轉而外出打工。進行農業高效節水發展實驗與土地改良後,曾經的沙土地變成了如今的綠良田。

水資源嚴重短缺,當地水資源量少質差,可利用的水資源十分有限…紅寺堡區努力探尋用水矛盾破解之策,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項目32個,發展節水農業23萬畝,佔紅寺堡總灌溉面積的1/3,成為寧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擰緊“水龍頭”的縮影。

自治區堅持以“全程、全面、全民”節水為方向,大力完善節水標準體系,健全節水獎懲機制,強化節水監管能力,實現“要我節水”向“我要節水”的轉變,形成全社會自覺節水的新風尚。

立足經濟轉型發展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出臺骨幹渠道防滲砌護、滴灌工程規劃設計及葡萄、枸杞特色種植等9項配套齊全、完整有效的農業節水標準,制定覆蓋灌區、城市、工業園區等7類節水型載體標準,初步構建包含重要領域、主要行業的節水標準體系,為推進各業節水提供了科學依據。截至2018年底,節水型灌區、重點用水企業、機關(學校)建成率分別超過70%,形成了示範引領、重點突出、門類較全的節水整體效果。

先後出臺節約用水獎懲、高效節灌項目“先建後補”、對市縣水資源稅獎補等辦法,超指標用水實行用水和項目“雙限批”,對達標的節水型灌區、企業、城市、機關等節水型載體實行以獎代補,對符合標準的高效節灌項目實行先建後補,對考核合格以上的市縣實行水資源稅獎補,年均獎補資金超過1億元,激勵用水主體積極節水,有效發揮了經濟獎補的驅動作用。

兩手發力:調活做優“水文章”

盛夏7月,寧夏吳忠市鹽池縣黃花菜迎來喜悅滿滿的收穫季。

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的寧夏鹽池,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發展農業的條件先天不足。實施揚黃灌區開發建設和高效節水灌溉以來,產鮮黃花菜3萬噸。黃花菜產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農民脫貧致富的“鐵桿莊稼”。

針對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的實際,為破解工業發展用水缺乏的困局,寧夏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大力推進水權水市場改革,推動水資源配置由“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向“市場主導、政府調節”轉變,促進水資源由低效領域向高效領域流轉。

2004年,開展以“農業綜合節水-水權有償轉讓-工業高效用水”為模式的水權轉換試點,將農業節約水權有償轉讓給工業。截至目前,累計轉換黃河水量1.8億立方米,協議轉換資金18.6億元,共實施水權轉換節水改造項目23個,完成干支渠砌護649公里。近年來,累計向工業供水量近10億立方米,以農業節水支持工業發展、工業發展反哺農業振興。

率先將國家分配的可耗用黃河水初始水權分配到市、縣(區)和各乾渠,建立了區市縣三級水權指標控制體系。2014年以來,啟動全國水權改革試點,將農業黃河水確權到引黃灌區4293個乾渠直開口,確權水量45.64億立方米,工業用黃河水確權到5個縣(區)和寧東能源化工基地60家工業企業,確權水量1.27億立方米。

結合引黃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成立了水權收儲交易中心,在自流、揚水灌區選擇4個典型縣(區)先行先試,融合深化水權改革,開展水權交易試點,探索不同形式水權交易途徑。2016年,中寧縣政府與寧夏京能中寧電廠在中國水權交易所完成寧夏水權交易第一單;2018年,利通區政府與寧夏寶豐集團簽訂3.82億元水權交易協議,地方農業節水實現了跨區域、跨行業水權流轉和農業、工業、經濟社會“多贏”。

科技創新:激發高質量發展“引擎”

寧夏深處地處西北內陸,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603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遠低於世界人均1700立方米缺水警戒線,是我國水資源最為匱乏的省區之一。水資源嚴重短缺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

自治區水利廳白耀華廳長坦言:“要像抓環境保護一樣抓節水,像抓節能減排一樣抓好節水,大力推廣應用節水新技術、新工藝,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加快推進由粗放用水向集約用水的根本性轉變。”

自治區針對農業用水佔全區總用水量近90%的實際,堅持把高效節水灌溉作為革命性措施來抓,融合水肥一體化技術,以年均5億元投資、30萬畝的速度,大力發展以噴、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累計發展350萬畝,佔灌區總面積的40%,取得了節水、節肥、節勞、節地、提高單產、提高收入“四節兩提高”的明顯成效。目前,全區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由2010年的0.43提高到2018年的0.53,農業用水減少8.8億立方米,引黃取水量由最高89億立方米穩定到目前的65億立方米左右。

創新開展現代化灌區試點建設,利通區、賀蘭縣初步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京藍、大禹、璐碧墾等國內外知名高科技企業落地投建,建成25.7萬畝高標準節水灌溉和自動化控制示範區,控制面積100萬畝,為融合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提供水利支撐。(記者 孟硯岷)

內容來源:中國水利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