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出眾 初具規模——四川康養產業發展淺析

文/曾全紅 唐佳瑩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65週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佔總人口的11.9%。按照國際標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即為老齡化社會)判斷,中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程度在進一步加深,國民對自身身體健康的關注也與日俱增。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推動健康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將集“生態環境、休閒健康、保健養老”於一體的康養產業“引爆”為市場新生熱點。在頂層設計的推動與消費市場的刺激下,四川於2016年將康養產業納入“十三五”規劃,康養之風勁吹巴蜀大地。

康養=養老?錯!

2019年9月,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全國中老年網聯合發佈的《康養藍皮書:中國康養產業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康養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康養市場總規模達6.85萬億元,較2017年上升10.5%,康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康養領域消費增長明顯。

隨著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康養產業佈局大軍,康養進入發展“快車道”。各類康養項目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冷靜認識,康養到底是什麼?

從目前的普遍共識來看,生於“養老”領域的康養有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味,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從學術界角度來看,它傾向於健康與養生的結合,重點在於健康養護;而從產業界角度來看,康養等同於“大健康”,是健康產業與養老產業的統稱。

與概念的包容性相對應,康養產業行為也非常廣泛,是為社會提供康養產品和服務的各相關產業部門組成的業態總和,根據消費群體、市場需求、關聯產業、資源差異和地形地貌的不同,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康養產業類型。目前主要的康養產業類型有:森林康養、陽光康養、中醫藥康養、康養旅遊等。

發展康養產業需“自帶”哪些要素?

康養產業的快速發展既是老齡化社會的結果,同時也是將老齡化問題轉化為產業紅利的機遇,這種轉換既需要相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做支撐,也需要一定的康養資源稟賦。綜合目前全國康養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及省份實踐來看,判斷一個地區康養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前景,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析:

是否擁有獨特的康養環境與資源。環境與資源是支撐地方發展康養產業的重要因素,欠發達地區對此依託更甚。主要體現在是否具備優良的氣候環境、豐富的森林或陽光、溫泉數量以及地理標誌產品或獨特中藥材等。依託不同的稟賦資源,不同地區可打造不同的康養產業類型。

是否有一定規模的人口數量及消費水平。康養產業的發展有著較為明顯的人口支撐特徵,人口數量是決定康養市場規模的關鍵之一。同時由於大部分康養項目的定位多數是以中等以上收入人群為目標客戶群,所以居民消費水平也將對地區康養項目的成長產生直接影響。

是否有相匹配的旅遊業基礎。康養消費有著極強的區域可轉移性,生態環境好、康養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直接承接發達地區的康養消費需求,而這種需求轉移多以康養旅遊、旅居養老等方式實現,對康養產業發展地區的旅遊業基礎提出了相應要求。

是否有較為完善的康養設施。主要體現在醫療條件和休閒健康設施的完善上,即有提供多種醫療服務的能力以及體育場館、公園綠地等公共健身場所。

是否擁有一定數量的康養企業。任何產業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康養企業的數量及質量是產業是否得到良性發展的重要體現。

利用自身“稟賦”,四川康養收穫幾何?

依據這些評判標準,本部分採用四川統計年鑑(2019)數據(結合四川省統計局發佈的人口數據、省文化和旅遊廳發佈的旅遊數據及《康養報告》部分數據),對四川發展康養產業的優勢及利用情況進行梳理分析,反映四川康養產業近年來發展狀況。

人口結構變化、消費能力持續提升,產業前景巨大

從人口總量及結構來看,四川人口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41萬人,比上年增加39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1762.5萬人,占人口總量的21.13%;6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1181.9萬人,占人口總量的比重達14.17%(見表1)。與全國其他省份對比來看,四川65歲及以上人口總量僅次於山東,位於全國第二;占人口總量的比重達14.17%,僅次於遼寧、上海和山東,位於全國第四位。

從消費水平來看,2018年四川全體居民人均收入22461元,較2014年增加6712元。用於醫療保健的消費支出為1569元,較2014年增加了605元(見圖1)。

“天賦”出眾  初具規模——四川康養產業發展淺析

由此可以判斷,雖然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帶來巨大挑戰,但對四川康養產業來說無疑孕育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同時伴隨著消費能力的提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日益增長也為四川康養產業近幾年的發展奠定了市場基礎,四川人越來越關注自身健康,康養產業發展前景巨大。

康養資源豐富,多個康養產業類型在省內“開花”

四川地處西部盆地,水體資源和山地資源豐富,溫泉總數位列全國第三,是全國第二大林區,森林資源富集,康養資源“稟賦頗高”。目前,四川已依託各類資源形成了多種類型的康養產業項目,其中利用陽光資源和森林資源的陽光康養和森林康養已成為全國翹首,發展迅猛。

從陽光資源利用情況來看,2018年,21個主要城市日照時數,除“雨城”雅安外皆在1000小時以上,其中攀枝花和西昌佔據兩個“高點”,年日照時數分別為2628.6小時和2397.1小時(見圖2)。而以陽光為主要康養資源發展康養產業的攀枝花米易縣和西昌市也成功入選《康養報告》2018年全國康養環境50強縣,日照指標分列50強第二和第一名。據《康養報告》數據顯示,西昌每年都會吸引超過10萬名“候鳥老人”來此過冬,陽光康養業發展水平較高。

“天賦”出眾  初具規模——四川康養產業發展淺析

從森林資源利用情況來看,2018年四川森林面積達1887.11萬公頃,森林儲積量達18.79億立方米。富集的森林資源不僅讓四川擁有了絕佳的森林康養體驗,更提供了豐富的木本藥材,2018年四川木本藥材產量已達26.97萬噸。據《康養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森林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增長迅猛,增速達19.28%,累計參與森林旅遊和森林康養的人數已超過16億人次,而四川是全國森林康養髮展規模及水平最高的省份。

旅遊業規模逐年擴大助推康養旅遊發展

從旅遊市場規模來看,2018年四川國內旅遊收入達10012.72億元,其中國內遊客達7.0億人次,較2014年增加了1.6億人次,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見圖3)。

從旅遊業相關配套設施來看,四川交通網絡不斷完善。2018年,四川鐵路營業里程0.5萬公里;公路里程33.2萬公里,居全國第一;航空里程121.4萬公里,城市軌道建設全面提速(見表2)。同時,旅遊服務機構與設施不斷完善,接待能力與質量持續提升。

總的來看,穩定增長的遊客人數與旅遊收入,使得四川擁有發展康養旅遊業的龐大客戶群體以及健康需求的潛在消費者,同時在四川立體化交通網絡不斷推進及配套旅遊設施的完善下,康養旅遊更加便捷,包括都江堰、廣元、攀枝花等為代表的多個市、縣已初步形成了多樣化的發展體系。

康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大健康”時代向前邁步

從衛生機構發展情況來看,2018年四川擁有衛生機構81539個,其中醫院234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24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較上年有所增加,增加個數分別為124個和7個。從衛生機構床位與人員配置來看,2018年四川衛生機構床位數繼續增長,達598842個,衛生機構人員合計747160人(見圖4)。

“天賦”出眾  初具規模——四川康養產業發展淺析

從公共健身場所來看,2018年四川擁有公園數629個,公園綠地面積達33668公頃。同時,休閒體育場所不斷增加。2018年,四川健身站(點)累計達16907個,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累計達1586個,本年度分別新增414個和76個。

總的來看,隨著“大健康”時代不斷邁進,四川康養產業基礎設施也不斷推進完善。但仍需注意,雖然總量在不斷增長,但四川康養產業基礎設施人均配比依然不足。仍以康養產業發展較為發達的都江堰、西昌與米易為例,據《康養報告》數據顯示,三地2018年每千人床位數分別為2.35張/千人、2.26張/千人以及1.48張/千人,均小於4張/千人,處於康養設施人均配比較低水平。

康養企業數量居西南第一,產業初具規模

據《康養報告》數據,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國康養企業總數為240餘萬家,較2017年增長12%,其中80%的企業是註冊資金及年營業規模皆在百萬元以內的小微企業,主要從事康養服務及相關產品銷售業務。

而四川所處的西南地區註冊資金在100萬元以下的康養企業有72195家;在100萬~1000萬元的有13004家;在1000萬~1億元之間的有104929家,在1億元以上的有26456家,總計達216584家。其中,四川省擁有企業十萬餘家,佔整個西南地區康養企業總數的一半左右,數量居西南第一,全國第十(見圖5)。數量龐大的康養企業圍繞康養服務、康養項目建設、康養產品銷售等方面不斷提升四川康養市場發展水平,產業初具規模。

“天賦”出眾  初具規模——四川康養產業發展淺析

綜合以上各方面來看,依靠豐富的康養資源,四川康養產業已經逐步在森林康養、康養旅遊、陽光康養等領域走出了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道路,康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康養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已初步成為了西南地區康養產業發展高地。

建設康養高地,深耕還要繼續

四川是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推動康養產業快速發展不僅是分解當下政府公共養老壓力的有效手段,更是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可行模式。

當前,四川已有多地將康養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康養產業形態和項目多種多樣,遍地開花。但與發達國家與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養老設施建設也有較大缺口。同時,受康養產業回報慢、粗放式發展、政策碎片化、配套設施單一、人才資源短缺等因素制約,尚未形成完善健康的產業生態,有的康養項目更是以“養老”之名行“地產買賣”,忽視了康養產業發展核心,過於追求資本的快速“變現”。為此,在繼續推進康養產業發展的同時,地方政府更應當準確把握康養內涵,深耕自身資源環境優勢,讓康養市場“熱”而“不亂”,實現康養產業可持續發展。(2019年《四川省情》第12期。更多權威數據及財經要聞請下載《四川省情》APP客戶端,複製下載鏈接到瀏覽器打開:安卓系統點擊https://dwz.cn/WUP8yybi,IOS系統點擊https://dwz.cn/jzcHEl5T)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