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贏得了孩子的一生

微博上曾經有一個調查:你父母會和你道歉嗎?

4萬多人參加的投票的調查,有將近三萬人表示父母從來沒有,或者偶爾才會跟他們道歉。

將近75%的人,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贏得了孩子的一生

其實我們的父母,不是不會道歉,相反,他們可能經常向我們道歉。

“吃飯了”;

“把衣服脫下來我給你洗了”;

“我去趟超市你去不去”

……

當孩子與父母發生衝突的時候,父母總是喜歡用這樣的方式,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就當事情過去了,從來沒有發生過。

而我們,好像除了原諒,沒有別的退路。

沒有人是在絕對“無菌”的環境中長大的,也不會有從來不犯錯誤的家長。所以在那些針鋒相對之後,我們又是怎麼跟父母“重歸於好”的呢?

就是靠著彼此默認的“給臺階下”——我都跟你主動說話了,你還想咋地。

這樣的道歉,我們彷彿已經適應了節奏,但是卻總覺得哪裡不對。

豆瓣中有一句話:父母在等待我們的一句“謝謝你”,而我們等待著父母的一句“對不起”。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贏得了孩子的一生

那些很少跟孩子道歉的父母,是把當時的情緒化成了一顆種子,永遠地埋在了孩子心裡。

父母不是不會道歉,而是習慣了“顧左右而言他”式的道歉。

可是這樣的道歉,本質上是帶著期待的。潛臺詞是在說:我都主動道歉了,你憑什麼不原諒我。我是你媽,我都低下頭了,你沒有權利不接受。

而那些帶著期待的道歉,就象一個仿製產品,看上去不錯,本質上卻只是一種換了包裝的控制,這種默認結果的道歉,只是讓家長自己心裡好受一些,擺脫眼前的麻煩,卻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歉意,有的時候還更就像一把軟刀子,扎得孩子心疼,還說不出來。

前兩天,跟幾個朋友一起聚餐。

談到孩子教育問題的時候,張潔說了一句話:現在的孩子,真是不得了了。我看有教育專家說要及時跟孩子道歉,有一次我吼了他幾句後,覺得自己不太對就跟他說了句對不起,他經常說了句“哼”就走了。

張潔的兒子今年8歲,已經到了懂事的年紀。

可能媽媽很困惑,自己明明已經道歉了,孩子怎麼並不領情。

那麼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還原一下孩子的心情:

“媽媽又衝我吼了,我又做錯事了”;

“媽媽今天的脾氣可真大,她不會不喜歡了我吧”。

在衝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是忐忑的,不安的。

接著,媽媽衝孩子道歉——對不起,我錯了行了吧。

本來媽媽主動低下頭是一件好事,對孩子不安的感覺是一種安慰。但是,媽媽的態度在暗示孩子必須原諒,相當於給孩子一個甜棗後,緊接著又給了一個巴掌。

“媽媽已經開始敷衍我了,她是不是不愛我了”;

“但是我不能不原諒她,要不然她又會發脾氣了”。

孩子的心情,在這樣的掙扎不安中,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形成了內心的“旋渦”。

像張潔這樣父母,並不在少數。覺得自己花錢花精力養孩子,能主動說一句道歉的話,孩子應該知足了。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贏得了孩子的一生

可是,真正的道歉,不是為了獲得自己的心理安慰,而是就是帶著愧疚去表達,同時去接納和麵對自己內心的愧疚。孩子有可能會當場原諒,有可能不會原諒,但都不會影響道歉的表達,也不會因此覺得孩子“應該原諒”了

其實很多的時候孩子可能只是希望被傷害後,得到應有的安慰,希望父母能夠承諾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而那些不得不原諒的“臺階”,讓孩子的希望永遠成了空。

而那些從來沒有被父母平等對待過的孩子,心裡永遠有一塊是空的。

作為一名成年人,也作為一名媽媽,我當然知道,坦誠的亮出自己的錯處,說出那些安慰的話,歉意的話,彌補的話,有多麼的艱難。

但是,作為一名女兒,我更知道,我多麼需要一句道歉來彌補我心頭的傷痛。

我的媽媽年輕時是一位非常暴躁的人,不管是我們不乖了,考的不好了,或者是她心情不好了,她都會發一大頓脾氣,衝著我們說出最難聽的話。

記得她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那句“我真想躲進深山老林,再也不面對你們”。

可能,在別人看來這句話沒什麼,甚至還想回敬一句:趕緊走。

但是作為孩子,我們的腦子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我是個糟糕的孩子,又惹媽媽生氣了。

從小到大,我做很多事都是想成為媽媽的驕傲,想讓她有“不逃走”的談資。

現在我已經到了而立之年,多少個午夜夢迴,我還是會被那句“躲進深山老林”驚醒,被那種因為自己不夠好而被拋棄的感覺驚醒。

我多麼希望,那些在媽媽暴躁之後的晚上,她能扶著我的肩膀說一句:孩子,那不是你的錯,是媽媽沒有控制好自己,媽媽以後儘量改正。

我需要的不是一個對錯的判斷,我需要的是情緒的安撫,是安全感的重塑。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贏得了孩子的一生

道歉的五種語言》中說:真誠的道歉是送給被冒犯者的禮物,意在傳達你在乎和對方的關係,為真心的原諒與和解開闢道路。

一個孩子需要的成長養料能有多少,不過就是父母堅定的信任,無條件的愛,平等的尊重。

爭吵或者矛盾過後,依然能心平氣和跟孩子談心的父母,就是在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大人,給他們平等的尊重。

那種歉意不是為了博得原諒,不是給自己心理安慰,而只就是勇敢去面對自己的錯誤。

電視劇《小歡喜》中,季楊楊的父母從小就在外地工作,與他的感情本就疏離。

在他高三那年,父母發現孩子的成績不理想,狀態也很糟糕,於是決定回到他的身邊,陪他度過艱難的一年。

回來後,爸爸季勝利好像默認多年的陪伴缺失不存在一樣,要求兒子必須聽他的話。

在一次爭執中,季勝利當著校長、老師、同學的面打了季楊楊一巴掌。隨後,父子關係到了冰點。季楊楊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還帶著幾個同學去度假村喝酒。

急忙找來的幾個家長,看著孩子的狀態心急又生氣。

季楊楊還是不想理爸爸,可是季勝利卻當著所有人的面,衝季楊楊說了一句:我昨天不該打你,我很後悔。爸爸錯了,請你原諒爸爸。

然後,這位人前風光的“季區長”,向兒子深深地鞠了一躬。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贏得了孩子的一生

看到這一幕的季楊楊,再也無法故作堅強。拿著毛巾把自己蒙起來,大哭了一場。

他的淚水裡,是被撫平的創傷,是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尊重,是對自己質疑的釋懷。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贏得了孩子的一生

爸爸的道歉裡,充滿真誠與謙虛,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也沒有對孩子的要求。

在中年父親的道歉中,孩子與自己和解了,與父親缺失的童年和解了。

這就是道歉的力量,如果說生活中有一些事,會給彼此帶來傷害裂痕。那麼,

真摯的道歉就是裂痕最好的修復劑。

並不是說道歉後,問題就不存在了。而是彼此拿出最坦誠的姿態,表達出對對方的歉意。

前幾天,已經到了晚上十一點,兩歲半女兒還是不睡覺,在床上活蹦亂跳,要求講故事、唱歌。

而且我一拒絕,她就會大哭。哭的很大聲,哭得直跳腳。

累了一天的我,看到這一幕,衝她吼了起來:你給我好好說話,不許哭!閉上你的嘴,我再也不想理你了!

我們一大一小一起嚷嚷了好半天,她才安靜下來,躺在我的臂彎裡,讓我再給她講最後一個故事。

看著她緊緊抱著我的樣子,再想到我剛才的暴躁,我打了好幾次腹稿,張了好幾次嘴,對她說了一句:對不起寶寶,媽媽剛才脾氣太大了,可能嚇到你了。以後咱們兩個都記住,好好說話行嗎?

她看著我,想了一下說:沒關係媽媽。

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那三個字沒有那麼難。

父母子女一場,就是父母的任性遇到了孩子的包容。

做錯事要道歉,這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

不以安撫為目的而只是真誠的道歉,是對關係的修復,是對愛的救贖,也是做父母的一場修行,讓我們都能如我們教導孩子那樣:做錯了就要敢於認錯和道歉。同時也為孩子做了最好的示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