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赢得了孩子的一生

微博上曾经有一个调查:你父母会和你道歉吗?

4万多人参加的投票的调查,有将近三万人表示父母从来没有,或者偶尔才会跟他们道歉。

将近75%的人,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赢得了孩子的一生

其实我们的父母,不是不会道歉,相反,他们可能经常向我们道歉。

“吃饭了”;

“把衣服脱下来我给你洗了”;

“我去趟超市你去不去”

……

当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总是喜欢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就当事情过去了,从来没有发生过。

而我们,好像除了原谅,没有别的退路。

没有人是在绝对“无菌”的环境中长大的,也不会有从来不犯错误的家长。所以在那些针锋相对之后,我们又是怎么跟父母“重归于好”的呢?

就是靠着彼此默认的“给台阶下”——我都跟你主动说话了,你还想咋地。

这样的道歉,我们仿佛已经适应了节奏,但是却总觉得哪里不对。

豆瓣中有一句话:父母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而我们等待着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赢得了孩子的一生

那些很少跟孩子道歉的父母,是把当时的情绪化成了一颗种子,永远地埋在了孩子心里。

父母不是不会道歉,而是习惯了“顾左右而言他”式的道歉。

可是这样的道歉,本质上是带着期待的。潜台词是在说:我都主动道歉了,你凭什么不原谅我。我是你妈,我都低下头了,你没有权利不接受。

而那些带着期待的道歉,就象一个仿制产品,看上去不错,本质上却只是一种换了包装的控制,这种默认结果的道歉,只是让家长自己心里好受一些,摆脱眼前的麻烦,却并不能让孩子感受到歉意,有的时候还更就像一把软刀子,扎得孩子心疼,还说不出来。

前两天,跟几个朋友一起聚餐。

谈到孩子教育问题的时候,张洁说了一句话: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得了了。我看有教育专家说要及时跟孩子道歉,有一次我吼了他几句后,觉得自己不太对就跟他说了句对不起,他经常说了句“哼”就走了。

张洁的儿子今年8岁,已经到了懂事的年纪。

可能妈妈很困惑,自己明明已经道歉了,孩子怎么并不领情。

那么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还原一下孩子的心情:

“妈妈又冲我吼了,我又做错事了”;

“妈妈今天的脾气可真大,她不会不喜欢了我吧”。

在冲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忐忑的,不安的。

接着,妈妈冲孩子道歉——对不起,我错了行了吧。

本来妈妈主动低下头是一件好事,对孩子不安的感觉是一种安慰。但是,妈妈的态度在暗示孩子必须原谅,相当于给孩子一个甜枣后,紧接着又给了一个巴掌。

“妈妈已经开始敷衍我了,她是不是不爱我了”;

“但是我不能不原谅她,要不然她又会发脾气了”。

孩子的心情,在这样的挣扎不安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形成了内心的“旋涡”。

像张洁这样父母,并不在少数。觉得自己花钱花精力养孩子,能主动说一句道歉的话,孩子应该知足了。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赢得了孩子的一生

可是,真正的道歉,不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心理安慰,而是就是带着愧疚去表达,同时去接纳和面对自己内心的愧疚。孩子有可能会当场原谅,有可能不会原谅,但都不会影响道歉的表达,也不会因此觉得孩子“应该原谅”了

其实很多的时候孩子可能只是希望被伤害后,得到应有的安慰,希望父母能够承诺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而那些不得不原谅的“台阶”,让孩子的希望永远成了空。

而那些从来没有被父母平等对待过的孩子,心里永远有一块是空的。

作为一名成年人,也作为一名妈妈,我当然知道,坦诚的亮出自己的错处,说出那些安慰的话,歉意的话,弥补的话,有多么的艰难。

但是,作为一名女儿,我更知道,我多么需要一句道歉来弥补我心头的伤痛。

我的妈妈年轻时是一位非常暴躁的人,不管是我们不乖了,考的不好了,或者是她心情不好了,她都会发一大顿脾气,冲着我们说出最难听的话。

记得她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那句“我真想躲进深山老林,再也不面对你们”。

可能,在别人看来这句话没什么,甚至还想回敬一句:赶紧走。

但是作为孩子,我们的脑子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我是个糟糕的孩子,又惹妈妈生气了。

从小到大,我做很多事都是想成为妈妈的骄傲,想让她有“不逃走”的谈资。

现在我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多少个午夜梦回,我还是会被那句“躲进深山老林”惊醒,被那种因为自己不够好而被抛弃的感觉惊醒。

我多么希望,那些在妈妈暴躁之后的晚上,她能扶着我的肩膀说一句:孩子,那不是你的错,是妈妈没有控制好自己,妈妈以后尽量改正。

我需要的不是一个对错的判断,我需要的是情绪的安抚,是安全感的重塑。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赢得了孩子的一生

道歉的五种语言》中说:真诚的道歉是送给被冒犯者的礼物,意在传达你在乎和对方的关系,为真心的原谅与和解开辟道路。

一个孩子需要的成长养料能有多少,不过就是父母坚定的信任,无条件的爱,平等的尊重。

争吵或者矛盾过后,依然能心平气和跟孩子谈心的父母,就是在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大人,给他们平等的尊重。

那种歉意不是为了博得原谅,不是给自己心理安慰,而只就是勇敢去面对自己的错误。

电视剧《小欢喜》中,季杨杨的父母从小就在外地工作,与他的感情本就疏离。

在他高三那年,父母发现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状态也很糟糕,于是决定回到他的身边,陪他度过艰难的一年。

回来后,爸爸季胜利好像默认多年的陪伴缺失不存在一样,要求儿子必须听他的话。

在一次争执中,季胜利当着校长、老师、同学的面打了季杨杨一巴掌。随后,父子关系到了冰点。季杨杨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还带着几个同学去度假村喝酒。

急忙找来的几个家长,看着孩子的状态心急又生气。

季杨杨还是不想理爸爸,可是季胜利却当着所有人的面,冲季杨杨说了一句:我昨天不该打你,我很后悔。爸爸错了,请你原谅爸爸。

然后,这位人前风光的“季区长”,向儿子深深地鞠了一躬。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赢得了孩子的一生

看到这一幕的季杨杨,再也无法故作坚强。拿着毛巾把自己蒙起来,大哭了一场。

他的泪水里,是被抚平的创伤,是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是对自己质疑的释怀。

懂得跟孩子道歉的父母,都赢得了孩子的一生

爸爸的道歉里,充满真诚与谦虚,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对孩子的要求。

在中年父亲的道歉中,孩子与自己和解了,与父亲缺失的童年和解了。

这就是道歉的力量,如果说生活中有一些事,会给彼此带来伤害裂痕。那么,

真挚的道歉就是裂痕最好的修复剂。

并不是说道歉后,问题就不存在了。而是彼此拿出最坦诚的姿态,表达出对对方的歉意。

前几天,已经到了晚上十一点,两岁半女儿还是不睡觉,在床上活蹦乱跳,要求讲故事、唱歌。

而且我一拒绝,她就会大哭。哭的很大声,哭得直跳脚。

累了一天的我,看到这一幕,冲她吼了起来:你给我好好说话,不许哭!闭上你的嘴,我再也不想理你了!

我们一大一小一起嚷嚷了好半天,她才安静下来,躺在我的臂弯里,让我再给她讲最后一个故事。

看着她紧紧抱着我的样子,再想到我刚才的暴躁,我打了好几次腹稿,张了好几次嘴,对她说了一句:对不起宝宝,妈妈刚才脾气太大了,可能吓到你了。以后咱们两个都记住,好好说话行吗?

她看着我,想了一下说:没关系妈妈。

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那三个字没有那么难。

父母子女一场,就是父母的任性遇到了孩子的包容。

做错事要道歉,这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

不以安抚为目的而只是真诚的道歉,是对关系的修复,是对爱的救赎,也是做父母的一场修行,让我们都能如我们教导孩子那样:做错了就要敢于认错和道歉。同时也为孩子做了最好的示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