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嘴上恩仇

文/王太生

我上小學時,有個同學叫張小胖,家在農村,經常帶一種豆餅給小夥伴們分著吃。黑褐色的豆餅,吃起來香,咬起來非常堅硬,同學們用小手掰,有的甚至用磚頭去敲,一人分一小塊。沒有分到的同學,就懷恨在心,從此不跟張小胖玩,以至於許多年過去了,彼此,終沒有成為朋友。說起來讓人捧腹,張小胖家在農村,鄉下也沒有什麼好吃的,豆餅其實就是給豬作零食消磨的一種飼料。

王太生:嘴上恩仇


嘴上有毒,這話聽起來似乎聳人聽聞。一份美食,給一個人吃,不給另一個人吃,那個沒有吃到的人,記恨在心。你是疏忽他的存在,還是不把他放在眼裡?

若干年前,工廠裡午餐後,女人們聚集的地方,小徒弟請客,請師傅嗑瓜子,那個被小徒弟疏忽,沒有分得瓜子的人,一定覺得很失顏面,從此耿耿於懷。

王太生:嘴上恩仇


請客也有大忌。梁實秋說,“首先要考慮的是請什麼人。主客當然早已內定,陪客的甄選卻大費酌量……眼睛生在眉毛上邊的官場中人,吃不飽餓不死的教書匠,小頭銳面的浮華少年,若是聚在一張桌上吃飯,便有些像是雞兔同籠,非常勉強。”因此主人很糾結,“殷勤了這位,怠慢了那位,想找一些大家都有興趣的話題亦非易事。”

請一個人,不請“圈內”另一個與之相關的人,那個人知道了,一定會悶悶不樂,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從此那個沒有被請的人,會漸漸走遠,最後形同路人。

吃有這麼重要?吃真的很重要。

王太生:嘴上恩仇


春秋時,鄭國和宋國打起來,宋將華元戰前大鍋燉羊肉,一人一塊,犒勞士兵,偏偏到了車伕羊斟這裡沒有了。羊斟沒吃上肉,嘴上不說,心裡卻想不通。次日交兵,華元剛上車,羊斟一抖韁繩,直奔鄭國大營。華元納悶:你小子這是往哪兒去?羊斟說:分羊肉你說了算,去哪兒我說了算,徑直投降去了。因為小小一塊羊肉,得罪一個人,弓弩尚未拉開,戰鼓尚未擂響,就已決定輸贏勝負。

一個人坐那兒自顧自吃,對旁邊的人不聞不問,顯得很沒有禮貌。所以,我上班,早晨未吃早餐,哪怕抽屜裡有零食,寧可傷了自己的胃,也不好意思吃。

一個人吃多單調,弄不好會得罪人。嘴上怨恨一旦積成,不是三兩天就能忘記的。

因此,老式街坊鄰里之間,張家煮什麼好吃的,往往會送給鄰居李家一碗。在農村亦如此,這叫禮尚往來。因為香味四溢,李家有小兒嗷嗷待哺,隔著籬牆的誘惑,傷不起啊!趕緊盛上一碗,三步並作兩步,送過去,彼此寒暄,互相客氣。

我小時候,家中包蛋水餃,會惦記著,煮好,趁著嫋嫋熱氣四散未消,繞過綴滿爬山虎的山牆,給隔壁鄰居端一份。

辦公室的零食關係,水果、話梅、瓜子……是除上下級、同事、男女、朋友關係之外,又一層人際關係。

吃的關係微而妙。分一份美食,給誰不給誰,或者,請誰不請誰,都有講究,輪廓理清,不能怠慢和遺忘。否則,吃,事小;得罪人,事大。嘴上的傷害,是自尊心的傷害。有的人,快意說過的話,吃過嘴一抹,很快淡忘。誰還會把席上的話帶出酒局,記住幾小時?有的人,受到的冷落,會把不悅,默默藏在心裡,記得一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