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春暴怒踢翻兒子早餐:聰明的家長,從不為孩子說謊而煩惱

前段時間,明星陳小春因兒子說謊而暴怒的視頻,在各大網站上流傳甚廣。

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了》有一期節目,孩子們需要完成任務才能獲得早餐。任務有點難度,孩子們需要把花生米裝進旁邊的缸裡,而缸是漏的。

陳小春暴怒踢翻兒子早餐:聰明的家長,從不為孩子說謊而煩惱

陳小春的兒子Jasper面對任務,沒有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請求工作人員幫助,這讓通過攝像頭觀察著這一切的陳小春很失望。

Jasper拿著早餐返回後,面對父親“你剛才幹什麼去了”的詢問,只回答“拿了早餐”,壓根未提任務之事,這讓陳小春很不滿。於是他滿臉怒氣地追問兒子,是不是有任務沒完成。Jasper猶豫了一下,以搖頭表示了否認。


陳小春暴怒踢翻兒子早餐:聰明的家長,從不為孩子說謊而煩惱

面對兒子的矢口否認,暴怒之下的陳小春,抬腳就把Jasper的早餐踢翻在地。

陳小春暴怒踢翻兒子早餐:聰明的家長,從不為孩子說謊而煩惱

陳小春的憤怒,折射了多數家長面對孩子說謊時的反應。

孩子說謊,總能讓父母焦躁異常,因為說謊似乎是一項品格問題。

中國有句俗話“三歲看到老”。按照這個邏輯,豈不是孩子小時候說謊,長大就有成為騙子的可能?

真是這樣嗎?

未必。


1、說謊很正常,反映孩子的認知能力

記得女兒讀小學時,有一段時間鬱鬱寡歡。

原來,有幾個同學經常向她借作業抄,女兒知道這樣不好,所以拒絕了他們。

同學覺得女兒太孤傲,不肯幫他們,為此在班裡孤立女兒。

小孩子最怕被同伴孤立,因此女兒心情鬱悶。

看著女兒低落的神情,我琢磨著如何幫她想辦法,沒想到女兒很快就恢復了笑容。

“我告訴他們,最近的題目太難,我也不會做,然後他們就不跟我借了。”女兒自鳴得意。

我剛想指出她不該說謊,轉念一想:既想保持良好的同學關係,還想不參與作弊,好像也沒有更好的方法了。


陳小春暴怒踢翻兒子早餐:聰明的家長,從不為孩子說謊而煩惱

其實,說謊在生活中無處不見。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曼做過一個實驗:當人們在日常交談時,他帶上隱蔽的攝像機錄下過程,統計結果發現,每人每天至少說了3個謊。注意,實驗對象都是大人。

這個結果一點都不令人吃驚。

大人的世界,誰不說謊?一個人要是自誇從不說謊,那才是最大的謊言。

多倫多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Kang Lee,對孩子說謊的現象研究了20年。他發現:2歲孩子中,有30%會說謊,到了3歲,這個比例就達到50%;4歲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說謊了。

其實,說謊對人的智能是有要求的。說謊者不僅需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還得推測對方想什麼要什麼,這就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邏輯能力和想象能力。

心理學家何潔認為,孩子說謊,表明他們開始注意別人的想法,這是他們心智解讀能力逐漸成熟的表現。

陳小春暴怒踢翻兒子早餐:聰明的家長,從不為孩子說謊而煩惱

可見,孩子說謊不一定是壞事,更與品格不一定有關係.


2、說謊背後的心理,父母需要理解

天天媽媽最近比較煩惱,因為她發現4歲的兒子竟然會說謊了。

前幾天,媽媽帶著天天下樓玩,鄰居隨口問了句:“天天,你爸爸呢?”

“我爸爸在醫院救病人,他是英雄。”天天脫口而出。

媽媽和鄰居都驚詫不已:爸爸不是醫生,天天應該也瞭解呀。

天天在說謊嗎?

如果說話內容與事實不符就算謊言,那天天是在說謊,可天天這種情況有點不一樣。

這段時間,天天家裡人為奔赴武漢救治病人的醫生們所感動,經常誇讚他們是英雄。天天聽在耳裡,記在心裡。

希望自己的爸爸也是這些英雄中的一員,這是天天的主觀願望,想得多了,她就把主觀和客觀融合在了一起。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有個專門的名詞,叫“主客觀未分化”。

這在6歲以前的孩子中很常見。媽媽只要瞭解了天天“說謊”背後的原因,就不用擔心了。

很多情況下,家長因為孩子說謊而生氣,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白,謊言背後大多有原因。如果父母能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就會理解孩子的無奈與委屈。

像文章開頭陳小春的這個案例中,陳小春就沒有讀懂Jasper的情緒。

陳小春認為孩子完成任務是最重要的,而Jasper則認為拿到早餐才是第一位的。

當陳小春在提問時,他心裡已經有了預期答案。但孩子沒理解家長的重點,他按照自己的邏輯給出了答案。

陳小春暴怒踢翻兒子早餐:聰明的家長,從不為孩子說謊而煩惱

陳小春認為兒子避重就輕,是在隱瞞,於是繼續逼問。

看見爸爸滿臉的怒氣,孩子意識到爸爸生氣了,為了自保,他選擇了說謊。

每個人都有自我防禦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當意識到說出真相會受到懲罰時,孩子會選擇迴避真相。

所以,家長需要讀懂孩子的情緒,瞭解謊言背後的訴求,不要一味的指責。

謊言背後藏著孩子的無奈,等待父母去明白。


3、孩子的謊言,提示家長可以做得更好

發現孩子說謊,家長冷靜理性地去幫助孩子,對孩子的成長反而能起到促進作用


1、幫助孩子理解說謊的後果,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多年前的美劇《成長的煩惱》中有一期,西弗家的小兒子本,想給爸爸買個照相機作為生日禮物,就以慈善名義挨家挨戶去籌錢。

爸爸傑森發現以後,沒有以簡單粗暴的訓斥來解決。他先是給本講道理,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明白了自己的錯誤。然後他讓本去把照相機退了,並連夜帶著兒子逐家逐戶地去道歉,並把錢退還。

陳小春暴怒踢翻兒子早餐:聰明的家長,從不為孩子說謊而煩惱

經過此事,本意識到了說謊的代價,還明白了錯誤應該及時修正的道理。

成長是煩惱的,也是快樂的,因為孩子學會了承擔責任。

2、善意的謊言,家長應該鼓勵

去年,我們家來了個加拿大的小交換生。這個女孩的到來,給我們家帶來了很多歡樂。

第一眼看到我,她就誇我漂亮非凡,幾乎每一頓飯,她都說這是她吃過的最好吃的菜。我當然知道自己既不美如天仙,也不廚藝驚人。但重誇之下必有“勇婦”,三個月裡,我精研菜譜,硬是把自己的廚藝提高了好幾個等級。

這種極致的讚美,通常被認為是高情商,雖然本質上也是謊言。

高情商的讚美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需要得到家長的鼓勵。

3、處理說謊之前,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小波在客廳玩球,砸碎了茶几上的花瓶。小波知道花瓶是媽媽珍愛的,為怕媽媽生氣,他把碎花瓶推到了茶几下面。媽媽聞聲趕來,發現花瓶不見了,詢問小波,小波以“不知道”來搪塞。

媽媽察覺到了異樣,但沒有指出來,反而先處理小波被劃破的傷口。媽媽的關切和疼愛溢於言表,小波不忍心繼續騙媽媽,於是主動承認自己打碎了花瓶。

陳小春暴怒踢翻兒子早餐:聰明的家長,從不為孩子說謊而煩惱

小波知道媽媽在意花瓶,他不想媽媽難過,就選擇了隱瞞欺騙。當他意識到媽媽更在意自己時,就選擇了主動承認錯誤。

孩子的心是澄澈的,他們的很多謊言是出於不傷害別人的初衷,家長如果不能理解這點,非但無助於解決問題,還會打擊到孩子的善良。

加拿大心理學家塔爾瓦曾指出:幫助孩子享受誠實的愉悅,孩子會更傾向於誠實。

孩子說謊是人生路上的必經過程,是認知發展的結果,還能幫助家長調整自己的養育思路。

善待孩子的謊言,也能靜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