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校園霸凌影響孩子的一生

校園霸凌

Campus bullying

校園霸凌實際上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這些同學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對別人的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通常被稱作小孩子不懂事而模糊化。


不要讓校園霸凌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般定義

General definition

不要讓校園霸凌影響孩子的一生

霸凌者(一個或一群人)對被霸凌者進行重複的傷害行為。霸凌者擁有高於被霸凌者的力量,其力量包含社會權力、體力、及過當的管教權。霸凌的範圍從簡單的一對一到複雜的團體霸凌,其中必然包括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霸凌者,以及未必每起霸凌事件皆有的協助者。霸凌可以發生在任何人際互動的場所中,包括學校、教會、家庭、工作場所、社區等。霸凌行為可能透過言語、肢體、集體、網絡、電話、文字等媒介之行為,使被霸凌者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中(一項或一項以上)受到傷害。國內的欺凌不叫欺凌而叫做“小孩子不懂事”。於是我們沒發現欺凌就在身邊。


不要讓校園霸凌影響孩子的一生


表現形式

Manifestations

霸凌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性行為,通常會發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對稱的學生間。較常被接受霸凌的定義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的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復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1.霸凌並非為偶發事件,而是指長期性,且多次發生的事件。通常被霸凌的學生,會重複發生,並不只一次地被欺負。

2.霸凌是以多種形式存在。如:暴力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言語霸凌(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霸凌(團體排擠、人際關係對立)、網絡霸凌(以手機簡訊、電子郵件、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


不要讓校園霸凌影響孩子的一生


特點

Characteristics

一般來說,霸凌尚有下列特點:

1.男孩與女孩同樣地都會有霸凌行為。

2.從學生的自我報告研究中發現,男孩比較會進行霸凌行為。

3.一般而言,男孩大多隻會被男孩霸凌。女孩會被男孩及女孩霸凌。

4.言語霸凌是最常見的霸凌方式。

5.男孩比較會使用暴力霸凌,女孩則是以散播謠言、社交霸凌為主。

6.被霸凌的時間長了,會有心理障礙。


不要讓校園霸凌影響孩子的一生


成因

Cause

校園霸凌源自社會學習。從家庭開始,父母對孩童的照顧若帶有敵意、不負責任、冷漠,例如遺棄或施以家庭暴力,讓孩童的社會互動處於負向狀態,則孩童將來成為加害人的可能性會大幅提升。其次,孩童進入小學後,在學校裡受教師影響至深,因為此時孩童正處於模仿階段。教師若選擇錯誤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會增加。若同學間發生霸凌行為,而教師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學的錯誤價值觀。

孩童的人格養成與家庭生活有密切關聯,家人,尤其父母,通常是孩童的第一個重要他人。這些重要他人對孩童的身心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少或從未給予孩童關懷的父母,其子女極可能成為霸凌加害人。因為霸凌是一種學習行為,霸凌者通常都有攻擊前科,而攻擊則從模仿而來,這種模仿得自父母對待孩童的態度,採取權威、斥責、懲罰和冷漠做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會產生自卑心理。這些在家中得不到關懷,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將痛苦加諸於他人,藉此宣洩情緒或獲得關懷,這些相對地,採取開明、關懷、寬容和溫暖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有較多正向心理,也較不易產生行為偏差。

在孩童入學後,學校對孩童的身心發展扮演和家庭一樣重的角色,而教師又是其中與學生最密切的重要他人。教師因專業判斷採取不同的管教方式,會導致“教育家”和“霸凌者”的差別。態度正向、行為積極的教師,和態度負面、行為消極的教師會教育出不同思維的學生,這些思維上的差異決定學生成為“好學生”或“霸凌加害人”。關懷和監督並重的教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霸凌事件的發生率,排斥、放任甚至體罰與霸凌發生率呈正相關關係。


不要讓校園霸凌影響孩子的一生


受傷害者會有什麼影響

What is the impact of the victim?

不要讓校園霸凌影響孩子的一生

欺負同學會對同學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身體影響

不同程度的輕重傷。永久性的後遺症、傷殘、明顯傷痕。死亡。

心理影響

恐懼、消沉抑鬱 、憂慮、 胃痛、 厭食。

深層影響

創傷後遺症、 人格分裂、 人格扭曲、 價值觀錯亂、 失去對人性的信任。

行為影響

吸毒、酗酒、 自殘、 自殺、 厭學、逃學、 成為欺凌者、 反社會行動、 學生運動、 引發校園槍擊案。

學習影響

缺席、曠課、退學、逃學, 失去對教師的信任與尊重,失去與同學間的和諧 關係。

二度傷害

當師長或同學在獲悉霸凌事件後,卻不予處理,極可能造成受害者的二度傷害。校方、導師、教師、教官、學務體系等處理者,因為考量個人升遷、名譽、自身安全等,而不予保護受害者。

拒認霸凌

以各式理由(如受害者自我防衛行為)將霸凌行為解釋為打架事件。以無旁觀者為由,拒絕承認事件發生。採信霸凌者之說詞,不相信受害者的實情。不處分霸凌者,甚至轉而處分受害者。

隱瞞事實

受理後不替事件建檔,隱瞞有此事件。修改事件記錄,使之嚴重性降低。降低對霸凌者應有的處分。處分沒有犯錯的受害者。

面對校園暴力,家長應該怎麼做

What should parents do in the face of school violence?

1. 保持冷靜,耐心傾聽孩子的感受。當得知孩子遭受了霸凌,首先不要慌張,不要急於去找學校或者學生家長“理論”,而是要耐心聽聽孩子委屈,瞭解這件事情帶給孩子的難過、無助甚至恐懼,不要否定這些感受,因為這些都是孩子很容易出現的常見情緒,允許孩子有表達和傾訴的空間,並陪伴孩子,讓其感受到此刻是安全的,父母在你身邊和你一起面對。

2. 可以短暫的讓孩子離開不安全的環境,幫助孩子穩定情緒。當詢問孩子還原事實的時候,孩子願意談就談,不願意就先暫時不談,當什麼時候想談了再繼續。有的家長聽說孩子被霸凌後,十分焦慮和慌張,不停的詢問,殊不知,這樣的急切會加重孩子的恐慌,而孩子在恐懼中一般是更不願意回憶的。甚至有的孩子會認為被欺凌是自己的錯,不敢開口。父母應該等待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去談事發的過程。

3. 等孩子情緒穩定了,父母可以詢問孩子:你覺得爸爸媽媽怎麼做,才不會有這種經歷?這一點也很重要。被霸凌的孩子常常覺得自己沒有力量或控制局面的能力。父母問他“我要如何做”時,其實是給孩子機會,讓他認識到:原來,有些事我可以自己做,我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我可以做出一個決定。同時,這樣的做法,會更考慮到孩子的處境,而不僅僅從父母想保護孩子的角度出發,避免採取了不利於孩子繼續在學校生活的方式。如果孩子年幼,需要家長決策如何與學校交涉時,可以告知孩子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保護和幫助他,為了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

4. 父母要教會孩子避免讓自己再次成為被霸凌的目標。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或者多交朋友。當孩子身邊很多朋友的支持,那些喜歡欺負他人的學生在看到孩子有很多朋友時,一般也不敢下手欺負。

5. 教育孩子不要欺凌他人 教導孩子尊重別人,學會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家長可以要求孩子思考自己被同學起外號時的感受,當和別人發生衝突時,教導孩子不要把這種消極的情緒發洩到別人身上。教會孩子自我排解負面情緒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回憶開心的事情、原地走兩圈等,讓自己能夠冷靜下來。

6. 家長如果發現自己孩子受到校園欺凌了,或者孩子主動和家長說明自己被欺負了。家長不應該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讓孩子無休止地忍耐。而是應該把情況如實向學校班主任、學校校長反映。如果學校方面解決不了,還應該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要充分合理地維護孩子的權利,讓他們有安全感。

不要讓校園霸凌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要讓校園霸凌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要讓校園霸凌影響孩子的一生

類似校園霸凌的事件已屢見不鮮,希望各位家長重視起來,關愛孩子的生活,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只是針對於強者,而被欺負者一味的忍讓只會助長欺負著的氣焰,並不會減少。

在這裡,點津心理中心全體員工呼籲大家關注兒童成長,關注校園暴力,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