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養廉之道:武人給錢,文人給名

嶽武穆曾說過“武將不懼死,文官不愛錢”,就會天下太平。孟夫子也認為人人都有成為堯舜的可能,但是事實上,歷史上的堯舜就只有一個人,人非聖賢,少有人能做到徹底的“無慾無求”。

有位心理學家在分析人的五大需求層次時認為,除了最為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外,人還有高級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曾國藩雖然還不懂心理學,但是,他對這五大基本需求應用,可謂是爐火純青了。

曾國藩的養廉之道:武人給錢,文人給名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對於部下的效忠,作為上司就應該予以相應的回應,否則“士”就會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對上司的信心和忠誠,既然在此處得不到賞識和重用,為什麼還非得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一個人的一生何其短暫,如果能夠得到欣賞,對於一個滿腹才幹有苦於無出路的人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

那麼,曾國藩又是怎樣使自己的部下死心塌地地跟著自己的呢?

其實,在為官之初,曾國藩也是不懂得如何才能駕馭自己的部下,他以為“以德服人”就能使屬下心甘情願地跟隨自己,但是,眼看著一批又一批的部下離開自己投向胡林翼的幕府,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趙文烈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他才幡然醒悟。

這段話的大意是:“您禮賢下士的名聲是聞名遐邇的,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讓你離您而去呢?他們是有負於您?還是您覺得他們無甚大的本領而拋棄了他們呢?從您的作風上看,這兩個都不是主要原因,古語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太史公更明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來’,畢竟以天下為己任者佔據少數,多數人還是希望有投入就可以得到回報的。可是閣下您,一沒有給那些投奔你的人提供升遷的機會,二也沒有錢財賞賜,那麼人家為何還要跟著你呢?”

曾國藩的養廉之道:武人給錢,文人給名

從此,曾國藩明白了,善用人者,不僅是要以禮待人,更應該以利待人,一方面對賢士、有才之人要禮敬有加;另一方面,現實的物質利益也是必須要有的,以“禮”為根本,以“利”為誘導,手下的人才自然就不會流失了。

正是鑑於此,曾國藩對錢財看得很輕,首先,他以身作則,絕不探求財富,其次呢,他給部下的將領們以豐厚的薪水,據史家統計,在曾國藩討伐太平軍時,他的幕府中的將領的俸銀都是很高的,連一個普通營官每月的薪水都有二百兩白銀,統領萬人以上的將領,每月可達六百兩之多,這是對武將。對於下屬的文官,他則是不遺餘力地為其謀求更高的官職,在提攜後進這方面,曾國藩可是個中翹楚,據不完全統計,曾經在他幕府中的四百多人中,有二十六人後來官至督撫。五十人官至三品,其他的則遍佈個州府之中,說他門生故吏遍天下,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曾國藩的養廉之道:武人給錢,文人給名

這就是曾國藩的“養廉”之策,他認為,“武人給錢,文人給名”,就可以使得吏治太平,為將之人,出生入死,無非就是圖個高官厚祿,安享晚年,文官一方面是希望能夠經世致用,另一方面也渴望別人的認可,曾國藩的這種方式,正好就滿足的武將和文官的利益需求,如此,能夠進入曾國藩的幕府就如同躍進了龍門,無怪乎天下士人會爭相投效了。

曾國藩還深知“功成身退”之道,基本上在每次重大戰役勝利後,他都會把功勞推給部下,這樣,部屬自然會感恩戴德,死心效忠了,在太平天國被平息後的戰功薄上,曾國藩把自己麾下的有功的一千多名將領的名字幾乎全部列在上面,上至統領,下至營官,一個不落,這既是他不貪功的人格體現,更是其高潮的用人之道。

“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是趙烈文給曾國藩提的建議,曾國藩後來的用人方式也正是以這句話為藍本的。大利保舉手下有功、有才能的人,讓他們看到自己官場上的希望,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為其提供便利,當然是在法度之內的,如此,手下人的願望得到了滿足,他們才會感到自己遇到了“伯樂”,“知己者”,才會有可能竭盡所能為其效忠,這就是以眾人的私慾來成就個人的大業了,所謂“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了。

曾國藩的養廉之道:武人給錢,文人給名

我們暫且不論曾國藩的這種用人方式有無隱患,單從他對於人才的重視來看,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