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龜速的救援:10天200裡,城破國亡

公元1644年,歲在甲申。中國封建朝代中最後一個漢人政權明王朝覆滅,崇禎皇帝殉國。而他念念不忘的援兵,在吳三桂的率領下距北京城還有260裡。崇禎一定會記得15年前的冬天,那是他當上皇帝的第二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借道蒙古直逼北京城下。那一年援兵的統帥是袁崇煥。

從袁崇煥駐防的寧遠到北京,是800裡左右的路程。袁崇煥接到京城危急的消息後,於十一月初五,率領騎兵疾馳入關。十一月初九,袁崇煥到達薊州。薊州距離北京約140裡。也就是說,袁崇煥5天率部奔襲了660裡。注意,袁崇煥在這5天裡並不是單純的行軍,他要不停的調整部署,對敵人圍追堵截,時刻找尋皇太極主力決戰。他的策略是盡最大可能的拖住敵人,儘量讓敵人離北京遠一點。在這個背景下,袁崇煥交出的成績是平均日行130裡以上。

明朝最龜速的救援:10天200裡,城破國亡

1644年春,李自成率大順軍直指京師,明朝再次面臨覆亡命運。崇禎徵招天下兵馬勤王,實際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崇禎心裡清楚,全國軍隊中,離北京最近的是吳三桂的部隊,戰鬥力最強的也是吳三桂。急紅眼的崇禎不吝重賞,於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同時命吳三桂火速領兵進京。

按照明朝驛站傳遞速度算,800里路程最多兩天也就送抵寧遠了。吳三桂呢,慢吞吞的從寧遠出發,三月十九日才到達山海關。200里路走了10天以上!平均一日20里路程,這不是行軍,這是散步!在崇禎帝不斷的催促下,二十二日吳三桂終於兵至玉田,這回5天走了不到400里路,平均一天80里路。還要說明一點,吳三桂進軍路上並沒有發生任何戰鬥。此時的崇禎已經在景山自縊了。手握重兵的大將,在明知京城危急,在沒有敵人阻擋遲滯的情況下,15天行軍600裡,這已經不是觀望了,這是反叛!

後人對吳三桂的評判,往往以他獻關降清開始。其實,吳三桂對明朝的忠誠早已不復存在。一年前,也就是公元1643年吳三桂就給已投降清軍的舅父祖大壽寫信,試探皇太極對自己的態度。祖大壽既是吳三桂老上級又是至親長輩,曾幾何時也是袁崇煥麾下大將。曾經堅守錦州一年之久,屬於被迫降清。

吳三桂身負明朝封疆重任,在雙方互為敵國的情況下給祖大壽寫信,這本身就屬於通敵的行為。祖大壽向皇太極轉交了外甥的信件,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赤裸裸的招降,說明吳三桂至少一年前就已經開始給自己留後路了。指望這樣一個人能千里勤王,崇禎也是醉了。

明朝最龜速的救援:10天200裡,城破國亡

有人說,以吳三桂為代表的明朝文武大臣,對明朝的不忠是受了袁崇煥慘死的影響。這個論點看似有一定道理,其實有失偏頗。袁崇煥慘死、崇禎帝多疑、國家內憂外患,這都是事實,但不能成為任何人賣主求榮、獻城投降的藉口。拿跟袁崇煥最親近的祖大壽來說,他堅持到了最後一刻,於國家、於民族盡了最後一份力。降清後,也沒有用同胞的血染紅自己的頂戴。反觀崇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沒有半分廉恥,竟然主動去報名為李自成效力。首輔如此,其他人更是沒有下限,前去報名的原明朝大臣絡繹不絕,甚至將報名地點擠得水洩不通。不知道他們的行為與袁崇煥當年的境遇又有什麼關係呢?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吳三桂,洪承疇這些人已經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吳三桂降而復叛自不必說,君不見明朝薊遼總督、內閣大學士、手執尚方寶劍的洪承疇,到了清朝以微不足道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襲職銜退休。洪承疇犧牲名節、頂著罵名為清朝效力20年,到頭來只換來了小小的輕車都尉。等到乾隆朝,竟然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而且列為貳臣甲等,也就是肯定了他頭號大漢奸的地位。不知道洪大學士地下有知,是該哭呢還是該大哭呢,是不是後悔自己當時沒有一死了之呢。看來無論到什麼時候,忠於國家、忠於民族都應該是人生永遠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