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佩劍,關羽讀書,當代應當如何習文練武?

文聖孔子的塑像和畫像,一般都會佩一柄劍。而武聖關公的形像比較多,《三國演義》中,關羽夜讀《春秋》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手執書卷的關公像不少。


一、在古人那裡,文和武並不是截然分開的。

孔子佩劍,關羽讀書,當代應當如何習文練武?

  • 孔子興辦私學,開設“禮、樂、射、御、書、數”六門課,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駕馭兵車,都是武的內容。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武將,力能扛起城門。孔子有著武將的基因,又十五志於學,因此精通六藝,能夠教授射箭和駕馭兵車,當然是文武全才。


孔子曾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這句話中的文武之道,一般地解釋,是周文王、周武王的道,這當然不錯,但未免有些狹隘。文王和武王,只是尚文和宣武的標杆,文和武才是核心。

孔子佩劍,關羽讀書,當代應當如何習文練武?

  • 不只是關羽會讀書,古代不少大將都讀書,甚至寫書,因此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傳世。自漢朝獨尊儒術之後,武人讀經,被稱為儒將。


孫武,春秋時期吳國將軍。他所著的《孫子兵法》,開啟軍事理論的先河,提出“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等理念,被譽為“兵學聖典”,直至如今,仍然被中外軍事家所重視。


三國時期大將呂蒙,只是一介武夫,孫權勸其讀書,他發憤勤學,一段時間後,好友魯肅與之交談,感嘆地說:士別三日,你已經不是原來的呂蒙了。


宋朝名將岳飛,不僅擅長軍事,文才也同樣出眾,其《滿江紅》一詞,壯懷激烈,至今仍激起人們的愛國之情。

孔子佩劍,關羽讀書,當代應當如何習文練武?

二、文以載道,武以證道,文武缺一不為道。


文,不是文字,不是文獻,不是數理化等固定的知識,而是文字背後所承載的,中國人的價值觀,是金庸先生所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武,不是哪一種拳腳,哪一門具體的功夫,而是通過習武,使周身血氣健旺,從而有勇氣鐵肩擔道義,長空萬里行。


文,如果離了武,就會成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就會失去改變現實的勇氣,只能衰嘆“百無一用是書生”!


武,如果離了文,就會成為一介武夫,妄談忠義,卻不知大義所在,好逞血氣之勇,違法亂紀,難得善終。


文和武,如太極圖,一陰一陽,相互成就。

孔子佩劍,關羽讀書,當代應當如何習文練武?

三、當代人如何習文?


最承載中國人價值觀的,是傳統文化經典。國學大師錢穆,曾談到中國人必讀的四部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


前兩部是儒家經典,是關於積極入世,如何妥善處理人倫關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


後兩部是道家經典,是如果不能實現道濟天下的理想,則當獨善其身,守住良知和道德底線。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但良知才是方向。今天的人們,有多少人把這四部經典通讀一遍的?

孔子佩劍,關羽讀書,當代應當如何習文練武?

四、當代人如何練武?


最能體現中國人思維的武術,是太極、八卦、形意等內家拳。


體育健身不是武。體育多是競技項目,目標在人體之外;健身是練出漂亮的肌肉,讓別人欣賞,都與自身生命不相干。訓練過度,甚至會造成運動傷害。


內家拳強調意氣的流通,姿式的舒緩。


強調意氣,使腦細胞活躍起來,神經細胞突觸增多,能夠增強智力。姿式舒緩,才是有氧運動,能夠幫助五臟得到充足的營養。


內家拳有單操,有套路,有心法,最好有明師指導,事半功倍。如果找不到明師,國家體育總局推廣的《易筋經》、《八段錦》也很不錯。

孔子佩劍,關羽讀書,當代應當如何習文練武?

結論: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誦讀經書,習練功夫,都是為了全方位提升生命的質量和能量,不是給別人看的。


我們的經典,猶如西方的《聖經》,需常常誦讀,使我們感受到聖賢的境界,從而日漸開闊自身的境界。


學習經典,要先放下邏輯思維,讓左腦暫時休息,用右腦去感受,去覺察,去悟,去修。如果道理不能化為自身的行動,那學習的層次很淺,還遠在大門外,更不用提升堂、入室了。


練拳時,不必在意姿勢是否優美,而要用心體察身體的變化。時間長了,自身氣血稍有失衡,就可以覺察到,從而及時調整。武道通醫道,就是這個道理。


讀經練武,百日築基。每天一小時,100天開啟新生活,既然讀到這裡,何不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