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與你相伴

天空之城——與你相伴

在《風之谷》上映後,先前為了製作《風之谷》而專門臨時組建的團隊“Topcraft”不得不面臨解散,為了讓宮崎駿和高畑勳能有一個專用的動畫創作平臺,鈴木敏夫在德間書店的出資幫助下,於1985年6月在吉祥寺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吉卜力原意為“撒哈拉沙漠的熱風”,取名自二戰時期意大利的一款偵察機。由於宮崎駿的家族曾經營過飛機零部件製造廠,因此宮崎駿自幼便對天空和飛翔心生嚮往,這也是為什麼宮崎駿的作品中始終貫穿著各式各樣的空中場景和飛行器的原因了。《風之谷》裡女主角娜烏西卡駕駛的那架滑翔機想必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吧,而最後宮老也是以一部以飛機為話題的《起風了》作為“封筆”之作,但真正讓天空和飛翔和宮崎駿劃上等號的,我想還是那部在1986年上映的《天空之城》吧。

《天空之城》是吉卜力成立後宮崎駿導演的第一部作品,也即吉卜力的開山之作。和前作《風之谷》一樣,這部鉅作依然是宮崎駿的一場個人秀,宮崎駿一人包攬了編劇、導演、人設幾乎所有的重要崗位,這使得《天空之城》這部作品從頭到尾都充斥著宮崎駿的理念。

天空之城——與你相伴

《天空之城》以幻想中的19世紀工業革命下的歐洲為背景,敘述了可愛純潔的小女孩希達在善良勇敢的小男孩巴魯的陪伴下,尋找失落在盡頭彼岸的故鄉天空之城“拉普達(Laputa)”,最終明白無論科學技術如何進步,人類始終都無法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的故事。人與自然的主題再一次得到充分體現和昇華。

作品中的天空之城“拉普達”的原型一般認為是英國愛爾蘭作家,諷刺文學大師喬納森·斯威夫特的知名小說《格列佛遊記》中的飛島國,這一點在《天空之城》這部影片中也有隱約提及。為此,在開始創作此片前,宮崎駿還曾親自到威爾士取材,當地廢棄的採礦城鎮以及一望無際的天空和草原給宮崎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被他反映在了影片的場景設定中。另外,在宮崎駿到訪威爾士前夕當地正好發生了曠工罷工事件,於是在宮崎駿回來後便將他在威爾士聽到的罷工事件的相關元素融合進了《天空之城》這部電影的創作中。2005年,宮崎駿在接受英國綜合內容日報《衛報》的採訪時曾表示:“我欽佩這些人,我欽佩他們為了挽救生活而戰鬥的方式,就像日本的煤曠工所做的。”

最終,宮崎駿以其身體力行的創作態度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近乎完美地再現了《天空之城》中那些具有時代和科幻、過去和未來雙重色彩的神奇景物,諸如高架鐵軌上奔馳的蒸汽火車、各式各樣的飛行器、酷似泥塑玩偶的機器人……以及那由自然和科技結合而成的天空之城“拉普達”。

天空之城——與你相伴

天空之城“拉普達”象徵著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夢想,然而當眾人尋找到這個“夢想”的時候,卻發現它早已是一座荒無人煙的廢城,人們只能通過巨大的飛行石、不計其數的機器人、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來想象當年的繁華盛景。然而,又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七百年前的拉普達人要放棄他們的繁華盛景而重返大地?而答案正如希達最後對慕斯卡所說的那樣:“……植根厚土,沐浴清風,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唱。無論擁有多麼厲害的武器,操控多少可怕的機器人,離開了大地的泥土,文明的生命之樹就不能夠生存。”這種迴歸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意味著一種文明的倒退或者說是消亡,但究其本質,卻是文明進步的一種標誌。因為它表明文明在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從而也證明文明自身在文明程度上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文明正是在人迴歸自然的行為中得到了昇華。

在宮崎駿看來,文明與自然的關係,就如同樹木與泥土的關係。如果不植根於大地的泥土,即使是參天大樹也無法存活。同樣,妄圖脫離自然、控制自然、凌駕於自然之上的文明也一樣無法生存。只有“植根厚土,沐浴清風,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唱”,文明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四季常青。

正如在希達和巴魯一起念出咒語的剎那,天空之城“拉普達”土崩瓦解,只有那棵象徵著自然和生命的參天大樹依然牢牢地紮根於天空之城上,隨它升入更高的天空。同時,也是這棵樹的樹根救下了希達和巴魯二人,其意早已昭然若揭。在影片中,看似是飛行石提供了天空之城飄浮於天空中的能源,而事實上,是那棵參天巨樹強大的生命力維持著整個天空之城的生態,才支撐了它的存在。因此,當海盜們說出要去搶那棵樹的時候,宮崎駿正是在以一種反諷的方式揭示,那些去天空之城上掠奪財富的人們,甚至不及這些海盜來的識貨,因為只有這棵樹才是天空之城上真正的財富。

至此,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主題再次在宮崎駿的作品中被淋漓盡致地展現。

天空之城——與你相伴

那麼,又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拉普達”在瞬間土崩瓦解的呢?表面上看是希達和巴魯的一句咒語,而事實上,無盡的貪婪、慾望和野心才是毀滅天空之城的真正元兇,也是導致一種文明歸於消亡的根本原因。如果說自然會賜予文明以生命力的話,那麼貪婪則會奪取文明的生命力直至徹底毀滅文明。

宮崎駿經常會在他的作品中反覆思考一個問題:

科學技術到底是會拯救人類,還是會毀滅人類?

我想看過《風之谷》的朋友一定會覺得《天空之城》中的那些長得像塑泥玩偶的機器人似曾相識,因為和《風之谷》中那些被稱為“巨神兵”的人形兵器除了在個頭上,長得十分酷似。宮崎駿為什麼要把它們塑造得如此相似,這並不是他的一種惡趣味,更不是一種巧合,而是某種有意為之。《風之谷》中的“巨神兵”曾引發“七日之火”,進而差點滅亡人類,而當《天空之城》中的這些機器人暴走的時候,也展現出了它們驚人的破壞力,宮崎駿正是在借這些恐怖的機器人來向我們展示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威脅。而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最終毀滅,更似在告誡世人:在機械和鋼鐵的世界裡,人類所面對的其實只是未定的將來。這也是為什麼拉普達人要設置下毀滅的咒語,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不信任這股力量,然而他們卻依然造出了它,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

事實上,和今敏、大友克洋等創作者不同,宮崎駿本身並不憎恨科學技術,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呈現出他對這種機械力量的痴迷和狂熱。在《天空之城》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就是在希達和巴魯剛登上天空之城時,一個機器人從他們的飛行器下面救下了被壓的鳥蛋,而在《風之谷》的漫畫版中,娜烏西卡也是藉助“巨神兵”的力量最終拯救了人類。

在宮崎駿看來,科學技術到底是會拯救人類,還是會毀滅人類,從不取決於科學技術本身,只取決於人類自己。就像影片中當慕斯卡說著滿口仁義的假話來欺騙希達的時候,此時的希達卻只關心著巴魯的安危。這世上既有像慕斯卡這樣貪戀權勢的虛偽小人,也有似希達這樣心地善良的人們,壞人利用科學技術可能毀滅人類,但好人藉助科技的力量也可以造福世人,而這其中人心才是關鍵。

天空之城——與你相伴

《天空之城》中有一段希達和巴魯的對話,

希達:“那種石頭,早點丟掉就好了。”

巴魯:“不是那樣的,多虧了那種石頭,我和希達才能相見。就算丟掉了石頭,天空之城還是會存在,飛行器也一直在進步,總有一天會被誰發現。”

天空之城最後的毀滅其實是一種隱喻,象徵著慾望的天空石部分沉入海底,象徵著夢想的大樹部分升入天堂,而把象徵著希望的希達和巴魯還給了大地。

那麼人類怎樣才能抵禦貪慾?宮崎駿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影片的最後,當海盜們望著被炸成碎片的天空之城,他們失落的並不是上面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他們唯一擔心的只有希達和巴魯的安危。而當兩個孩子平安無事地重新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那一刻,心中的喜悅和激動超過了任何可以用價格來衡量的財富。

天空之城——與你相伴

宮崎駿認為,能拯救人類的只能是愛,這種愛,不只包括愛情、親情、友情,也包括對他人的同情心,和對自然萬物的博愛。

因此,只有心中有愛,才能抵禦住貪慾的侵蝕,文明才能不斷進步以至永遠。

比財富重要的是夥伴,是家人,是你。

天空之城——與你相伴

天空之城“拉普達”代表著一個美好的夢想,然而這個夢想最終卻以毀滅告結,故事的本源是悽美而帶悲劇色彩的,一如希臘神話。然而,兩位小主人翁追尋天空之城的歷程,就是每個人追尋夢想過程的寫照。雖然夢想最終破滅了,不過,我們有過追求,有一顆勇敢的心,有一個美好的過程,所以也就沒什麼遺憾了!而那首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主題曲《伴隨著你》(《君をのせて》)所表達的也正是這麼一種帶著淡淡的憂傷,在悽美中充滿憧憬、嚮往、奮進、不屈不撓,明知悲劇的結果,也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精神。

作為吉卜力的第一部作品,《天空之城》揹負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使命,因此電影本身不免帶有較多的商業元素,但這絲毫不減它的藝術魅力。宮崎駿通過清晰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懸念迭生、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天馬行空、經天緯地的虛構想象,將動畫電影天然的娛樂性與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深深地感動了無數觀眾,同時也必然引發觀眾對人類文明的關注、反省和思考。因此,當《天空之城》在1986 年在日本上映時,獲得了巨大反響和熱烈好評,這不僅為吉卜力工作室的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開局,也對宮崎駿日後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天空之城》也成為了宮崎駿筆下最負盛名和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因此,與其說宮崎駿成全了《天空之城》,倒不如說《天空之城》成就了宮崎駿。儘管宮老後來的作品還有超越《天空之城》的,但也許是因為先入為主的緣故,作為我接觸的第一部宮老的作品,我對《天空之城》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