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朱莉和布萊斯背後,是權威父母和專制父母的較量

《怦然心動》這是一部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羅伯·萊納導演執導的青春愛情片。《怦然心動》是美國作家文德琳範德拉安南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獻給初戀、獻給青春、獻給愛情的電影,

這部片子更是豆瓣130萬讀者共同認可的永恆經典。

《怦然心動》:朱莉和布萊斯背後,是權威父母和專制父母的較量

影片講述的故事是:在女主朱莉二年級時看到男主布萊斯的藍眼睛那一瞬間,朱莉的心就被他擊中了。然而布萊斯對她從來沒有感覺,他甚至認為朱莉有點怪,不願意與朱莉深交,但讓布萊斯沒有想到的是,在不知不覺間他早就喜歡上了朱莉。

誠然,這是一部愛情電影,但其實它所講述的並不只是關於愛情,從布萊斯和朱莉這兩個少年男女的身上,我們更能看到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


朱莉的父母:權威教養型父母

朱莉是一個活潑的女孩兒,在她身上彷彿總有奇思妙想和用不完的活力。朱莉的家庭成員是這樣的:她有善良的媽媽,和藹的爸爸,還有兩個可愛的雙胞胎哥哥。

影片中有一幕讓人印象非常深刻:朱莉因為布萊斯說自家院子髒亂差提議想要整頓院子,她得到了媽媽的贊同,但爸爸卻因為家庭經濟原因表示反對。飯桌上父母爭吵了起來,朱莉也留下了自責的眼淚。然而當父母爭吵過後,他們卻挨個兒來到朱莉的房間安慰她。他們都表達了對朱莉的愛,以及父母對彼此的愛。

《怦然心動》:朱莉和布萊斯背後,是權威父母和專制父母的較量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朱莉的父母高度關注孩子的情感和行為,深怕自己的不好行為讓兒女心理產生糟糕的情緒,這其實就是典型的權威型教養父母的代表。

針對家長的教養方式,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把家長分為權威型家長、專制型家長、溺愛型家長和忽視型家長四種。而權威型父母的教養方式正是會極其關注孩子的情感和行為,並且會用理性且民主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

權威型的父母會更理解孩子的行為,並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對待孩子,這一點體現在朱莉的父母對待朱莉哥哥們的態度上:朱莉的哥哥即將升入大學,但是他們表示想要做段時間的音樂再去上學,一般的父母絕對是不會贊同孩子有這種想法的,因為音樂是種娛樂方式,想要靠著音樂出人頭地還是比較有難度的,所以這種前期看不到掙錢的生活方式,朱莉的父母並沒有反對,而是理解了自己孩子的行為,更是願意成為孩子的傾聽者,為他們的音樂感到自豪。

而且,權威型教養型父母也會及時熱情地對孩子的情感需要和行為做出反應,在影片中朱莉愛攀爬梧桐樹,看遼闊的天地。但是有一天,梧桐樹的主人需要砍掉樹,建造一棟房子,朱莉得知這個消息傷心了許久,朱莉爸爸為了讓女兒不感到傷心,親自畫了一幅梧桐樹的油畫送給朱莉,讓朱莉又有了開朗的笑容。

《怦然心動》:朱莉和布萊斯背後,是權威父母和專制父母的較量

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說:“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並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衝突、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復衝突、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也正是這種權威教養型父母,他們的這種高行為關注,在情感上偏於接納和溫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許多積極的影響,讓孩子內心充滿愛。正是充足的愛可以讓孩子成長的更加樂觀開朗。如同朱莉,在這種溫暖的家庭氛圍中成為了一個活潑開朗並且熱情的一個女孩子。

布萊斯的父母:專制教養型父母

與朱莉相反性格的布萊斯是一個不善表達自己情感的人,而他這種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來源於他的父親:在朱莉二年級的時候,布萊斯一家與其成為了鄰居,布萊斯的爸爸總是對朱莉家冷嘲熱諷,不是說朱莉家的院子髒、破、亂,就是說朱莉養的雞生的蛋有沙門氏菌,吃下去對身體不好,並且還對朱莉因為愛護梧桐樹的行為感到愚蠢,甚至在布萊斯媽媽誠邀朱莉一家來聚餐的時候,布萊斯的爸爸在餐桌上不停地含沙射影。

《怦然心動》:朱莉和布萊斯背後,是權威父母和專制父母的較量

布萊斯爸爸不僅對朱莉一家含有敵意,並且在自己的家庭中也總是凸顯自己的高高在上。電影中有一幕,布萊斯的姐姐跟他頂了幾句,他就扯大了嗓子罵了過去,當布萊斯沒有好好詢問朱莉關於雞的問題時,布萊斯的爸爸就冷嘲熱諷的罵布萊斯,惹得一頓飯吃下來家庭氛圍異常沉默。

布萊斯的爸爸就是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的另一種專制教養型家長,這種家長的教養方式要求孩子絕對地服從自己,如果孩子稍有不遵循自己意圖,就會對他們進行教育,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設計藍圖去成長,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加以保護和監督。

布萊斯爸爸這種教育方式不僅粗暴,更是在情感方面,父母很少考慮孩子自身的要求與意願,通常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冷漠和忽視。他們對兒童違反規則的行為表示憤怒,甚至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通常“罰”多於“獎”。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常常表現出焦慮、退縮和不快樂。

《怦然心動》:朱莉和布萊斯背後,是權威父母和專制父母的較量

這樣的教育方式導致布萊斯形成了一個迴避型依戀性格的人,這種人格的性格特徵就是自卑、不相信他人;沒有安全感、孤僻自閉、難與人溝通;不求上進、追求安逸;冷漠、被動、不坦誠、不懂表達、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會自我攻擊懷疑、敏感、自私、又缺乏責任感。

這些我們可以從布萊斯對待朱莉的感情上看出來:當朱莉不斷向他示愛的時候,他不斷逃避,在朋友當著他面詆譭朱莉家庭的時候,他不會勇敢地站出來為朱莉發聲,而是選擇附和,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責任感、不坦誠的人。

里根總統說過:今天有些父母所犯的最大的錯誤是,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與照顧,以及有效的鼓勵孩子們的責任感和認識到自我價值。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較低,妨礙了他們建立良好的品行和達到較高的成就。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成為了什麼樣,而是父母促使自己的孩子變成了什麼樣子。

導演:讓父母成為引導孩子的老師,以至於孩子在青春期不至於迷失


在2007年的時候,當時60歲的美國導演羅伯·萊納以一部《遺願清單》表達了他對人生的終極思考。而在3年後,他卻驟然換了一個角度,以一部改編自文德琳·範·德拉安南著名小說的電影《怦然心動》,通過兩個孩子之間的“戀情”來表示他對成長的思考。

《怦然心動》:朱莉和布萊斯背後,是權威父母和專制父母的較量

在提到《怦然心動》這部作品在他心中的分量時,羅伯·萊納答案表示:“我認為這部電影非常重要,你其實也會遇到或作為布萊斯這樣的彷徨的男孩。當你在12歲到13歲這樣一個階段,你會對很多事情感到疑惑。”

你不知道你是誰,你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有一個導師和引導此時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這樣的角色通常應該是母親或是父親,但是在這部影片中,布萊斯的父親自己對世界就充滿了憤怒,導致布萊斯在一段時間裡也是迷失了自己,但是布萊斯是幸運的,他有一個祖父在生活中告訴他,他是誰,他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怦然心動》:朱莉和布萊斯背後,是權威父母和專制父母的較量

朱莉也是非常幸運的,她有一個家庭給她正確的價值觀。她對自己的價值有著強烈的自我認知,她也知道她究竟想要什麼。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其它家庭的孩子們也可以從中受益,去尋求自己的價值。”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的價值觀有誤,有時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結語:


《怦然心動》:朱莉和布萊斯背後,是權威父母和專制父母的較量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的影響。《怦然心動》這部愛情電影其實更是為了告訴我們:與其做一個像布萊斯父親那樣,要求孩子絕對服從,控制和約束孩子行為和情感的父母,不如像朱莉的父母一樣,做一個關注孩子的情感和行為,並用理性且民主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