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卡種選擇背後的思維博弈

大家好,歡迎來到觀想兔的信用卡研究所。

接觸信用卡越久,越覺得這小小的一張卡片背後,隱藏著複雜的思維博弈。


有對信用卡本身的狂熱或歧視,

也有持卡人與銀行之間的你爭我鬥,

更有入圈與脫圈之間的糾結與拼搏。


我逐漸產生了一個念頭:

能否以自己的方式把一些想法分享出來。

認可固然很好,爭議尤為更佳。


如果認同我的某些觀點,說明我的思考還有一點價值,我會很開心;

如果質疑甚至反對,我會更高興。

因為只有思維彼此碰撞,才有可能誕生更璀璨的火花。


1

這是《信用卡研究所》的第一篇。

在這篇文章裡,我想和大家分享對信用卡卡種選擇的一些個人觀點。

具體來說,是卡種選擇背後的思維博弈。


其實,對於多數持卡人而言,

完全不需要去考慮所謂的“信用卡思維”。

不是這種思維不重要,

恰恰相反,這種“思維”在你玩卡的過程中至關重要。


只有掌握並明白,才能讓你玩卡,

而不是讓卡玩你,甚至淪落至卡奴之類的悲慘境地。

但我為什麼要說多數人不需要呢?


因為信用卡對於他們而言,

遠遠沒有上升到“神兵利器”的層面。

而這些人,自然不會,也懶得花心思,花時間去了解研究,

更不必說花費大量金錢進入高端付費社群。


至於那些對信用卡一知半解,

甚至一無所知卻視之為洪水猛獸的人群,

更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他們進行這類知識的普及。


對於餘下的一小部分持卡人來說,

卡種選擇的意義,

則基本源於對自身流派的定位,

以及對信用卡本質的認知,

儘管這種流派的劃分實際上也沒有太大意義。

信用卡卡種選擇背後的思維博弈


2

在玩卡的圈子裡,根據持卡人的不同需求,普遍劃分為三個流派:

重羊毛的羊毛黨,重權益的權益黨,重額度的資金黨。

名稱或許有差,但基本門類即是如此。


那麼,不同的流派之間,在選擇卡種時會有多大的差別呢?

在“持卡人對自己需求有清醒認知”的前提下,

我們可以舉例來分析。


豪白、鑽石是民生高端卡的兩個等級,

羊毛黨普遍偏愛香豪白、車車鑽,

但資金黨多數會選擇豪白、尊爵鑽。


我在《信用卡小白進化史》中說過,

小白通常經歷的三個階段:畏懼,對抗和共贏。

卡種的選擇涵蓋了這三個階段,但核心仍在於“雙贏”。


不僅僅是因為這些高端卡的剛性年費,

更是因為你在選擇這些卡片時所釋放的信號。

(信用卡剛性年費的重要性,見兔子的另一篇文章: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有年費的信用卡?)


這種信號是:我要的就是卡片的高等級,高額度,

而非那種所謂能回血年費的羊毛或者權益。

由此產生了更極端的一種做法:積分閒置,權益作廢。


我知道很多人都會對我的這種觀點有疑問,

甚至懷疑我有錢不省,有血不回,是個傻子。


但我想強調的是,

我之所以這樣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銀行不傻。

而把銀行當成傻子一樣往死裡薅的,才是真正的傻子。


銀行在發行某卡種之初,

就必然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有所預知。

平安旅遊白1%的返現,廣發國壽每月¥120的返現,

曾讓很多羊毛黨趨之若撲火之蛾。


但結果呢?無數人平安信用卡額度一夜之間大幅縮水,

幾乎所有擼加油返現的廣發卡客戶都被加黑名單,積分凍結。


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

為什麼會被清理,為什麼會被打標籤,

除了你選擇的卡種,釋放“我是羊毛黨、我辦卡就是為了薅你的羊毛”這種信號外,更因為這種做法,打破了雙贏概念下的平衡。

信用卡卡種選擇背後的思維博弈


3

雖然每個持卡人都或多或少兼具多個流派的影子:

既需要資金,權益也能用到一些,

順手薅個羊毛更好。


但作為高端持卡人,我們必須要清楚的一點是:

持卡人與銀行是雙贏的關係,是合作伙伴。


基本邏輯是:

銀行基於對你個人資質的評斷髮放信用卡額度,

相當於你向銀行借錢。


借錢的規矩是每月固定返還一次本金,

利息隨用隨付,同時根據以往的使用狀況決定是否調整資金量。


如果你是銀行,

你喜歡每個月老老實實交付利息,

提前返還本金,並且每年還另付一筆錢做小費的客戶呢?

還是那種借了錢後想法設法少付利息的人呢?


答案很清楚,銀行肯定喜歡第一種。

至於那種故意拖延本金返還時間甚至不還的,更是銀行討厭的人群。

銀行的想法也很簡單:

向我借錢可以,只要你能保證本金安全,利息穩定。

至於你拿去做什麼,我並不是很介意,管不過來,也懶得管。


當然了,你也不能做的太過分,

過分到我連給龍頭老大交代時連個應付的藉口都沒法找。


而這種情況,說到底也是持卡人自己出了問題。

如果你的資質在銀行眼裡還沒那麼優秀,

風控你更是沒得商量。


這種同理心,就決定了卡種選擇過程中,

羊毛卡的優先級是比較低的,

起碼對於高端持卡人是這樣。


而選擇了看似性價比很低的卡,

除了向銀行釋放友好信號之外,

更是對自己釋放的一個信號:

我不是羊毛黨,我不會去惡意薅銀行羊毛。

我也沒有任何一張卡可以薅羊毛,

所以我只能把注意力放到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上去。


另一方面,更涉及到精力分配的問題。

羊毛卡往往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消耗:

週週刷、月月刷,計算著金額,計算著筆數,

甚至計算了幾分幾秒去搶禮品。


或許現在它們的收益能夠抵消甚至超過你的時間成本。

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收穫很大,

而且恰好說明你的時間還不值錢。


羊毛的時間、規則都會佔用你的精力,

而從長遠看,絕對是得不償失。

所以,看似簡單的卡種選擇,

背後所反映的卻是思維的差距。


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

在你偏好選擇羊毛卡時,你玩卡的思維和境界已經落了下乘。

(歡迎轉發,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