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鹽城築夢“大”城!

近一段時間,“城市建設”這個詞在鹽城有點“燃”。

城市興則經濟興、城市強則鹽城強、城市好則百姓好,城市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面臨多重國家戰略機遇疊加,面臨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關鍵時期,鹽城如何找準發展方向、明晰發展定位,謀劃長三角一體化中心區城市建設藍圖?

面朝大海,築夢大城。

4月底,鹽城召開國土空間規劃暨城市建設工作會議。在這個會上,鹽城之“城”被賦予新的定位、新的座標和新的方向。

面朝大海,鹽城築夢“大”城!

要建什麼樣的“城”?

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鹽城的城市佈局特色鮮明。近年來,鹽城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特別是中心城區堅持組團式發展,通過精準做規劃、精明搞建設、精細抓管理,城市建設發展呈現進程加快、規模擴大、質量提升的特徵。

如今,鹽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9%,大市區建成區面積增長到208平方公里(不含大豐28平方公里)。以高架為主體的城市交通、以高鐵為突破的對外交通、以BRT為重點的公共交通發展迅速,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黃海溼地成功申遺……

可以說,鹽城已經是一個實力與美貌並存的城市

不過,這座城市並不滿足於此。

“城市興則經濟興、城市強則鹽城強、城市好則百姓好,城市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在鹽城市委書記戴源看來,已經躋身長三角一體化中心區城市的鹽城,更要在全省、長三角和全國的大格局中來謀劃城市建設。

因此,鹽城必須要回答好兩個問題:“與同類城市作比較,鹽城處於什麼樣的地位?放到未來發展進程中來思考,鹽城承擔什麼樣的使命?”

面朝大海,鹽城築夢“大”城!

換句話說,鹽城要建一個什麼樣的“城”?鹽城市委書記戴源給出清晰的答案:

建成首位度高的沿海中心城市

對於這個定位,鹽城有底氣。鹽城是中國東部沿海城市,也是江蘇沿海中心城市,早在2016年國家發佈的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就將之定位為“Ⅱ型大城市”。去年鹽城更是成功躋身長三角27箇中心區城市,也是蘇北唯一入選的城市。利用沿海開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疊加的機遇,不斷做大城市,是鹽城一直孜孜以求的夢想。在江蘇13個設區市中,鹽城市域面積最大、常住人口數排第五,再加上今年底鹽通高鐵開通,區域交通樞紐地位日益突出,完全具備打造沿海中心城市的條件。

當然,短板也必須正視,尤其是鹽城的城市影響力、首位度不高。

補充一句,首位度很重要,它反映一個城市對要素的集聚力,以及對周邊地區的帶動力。長三角27箇中心區城市,鹽城經濟總量僅排第13位,與國家戰略和省委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在蘇北,鹽城經濟總量不如徐州;在江蘇沿海,鹽城首位度和影響力不如南通。論中心城區經濟總量佔全市的比例,鹽城(不含大豐)僅為28.8%,而南通是37%,徐州更是達到51%。這說明,

鹽城的中心城市發展不充分,要帶動廣袤的市域、眾多的人口,還是一匹腳力不足的小馬

對於鹽城城市發展的不足,鹽城市市長曹路寶概括出四個“不”:

一是科學規劃引領不夠到位。各類規劃之間銜接不緊密,還沒真正實現“多規合一”。

二是城市發展能級還不強。投入產出效益還不高,去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為3374萬元,僅佔全省平均水平的36.3%。交通路網密度偏低,全市每百平方公里的鐵路密度僅有1.97公里,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7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僅有2.33公里,全省最低。

三是現代科學管理相對滯後。城市管網布局不夠合理,系統性和集成性還不強,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雨汙分流不到位,市區1396家月用水300噸及以上用水大戶,截至3月底還有287戶沒接入管網。

四是民生工作還有不少欠賬。城鄉優質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與群眾需求仍有差距,部分鄉鎮的農村學校、衛生室硬件設施還比較落後。

把問題分析得更透,才能把辦法想得更準。戴源強調,鹽城必須更加註重提高城市發展質量、打造高端產業集群、構築特色發展優勢,真正把鹽城的影響力、帶動力做強,把城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發揮出來,打造名副其實的沿海中心城市。

面朝大海,鹽城築夢“大”城!

建成國際化程度高的生態城市

生態是大自然對鹽城的最好饋贈。去年,鹽城黃海溼地申遺成功賺足全世界的眼球。之於鹽城,世界自然遺產這個“金字招牌”必須擦得亮亮的。

為此,戴源也亮出計劃:在新一輪城市建設中,要把鹽城的生態特色、文化底蘊與國際元素有機融合起來,全力爭取國際溼地會議永久會址,進一步做強中韓(鹽城)產業園、濱海港工業園、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等重大開放載體,使城市的功能設施體現國際化水平、管理服務接軌國際標準、產業企業融入國際分工、城市文化展現國際魅力,讓更多的國內外朋友關注鹽城、走進鹽城,努力實現生態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相輝映。

面朝大海,鹽城築夢“大”城!

建成群眾幸福感強的宜居城市

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就12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

城市建設和發展,說到底就是為了讓城市生活更美好,讓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強。

這些年,鹽城中心城市發展快,老百姓得益多,但發展中的陣痛也不能忽視,各種城市病的問題,鹽城也不可避免。比如,城市堵車、停車難問題加快顯現,棚戶區改造任務艱鉅,城市發展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功能配套、資源分配不合理不精細,教育、醫療還不能很好滿足群眾需求。

打造宜居城市,是每個城市發展的共同追求和目標。戴源認為,鹽城必須時刻從微觀層面,從普通市民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把宜居宜業作為目標追求,遵循城市“大寫意”,精心描繪“工筆畫”,堅決把城市建設落小落細,精心打造優美的城市環境,讓市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適。“讓每一個鹽城人發自內心地為這座城市感到自豪。”

為城市未來精準畫像

目標既定,還需要科學規劃,精準刻畫城市未來的模樣

鹽城地域廣闊,縣城、鎮(街)數量較多,城鎮體系和城市空間佈局至關重要。“要更好地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必須繼續完善宏觀佈局,搞好微觀空間治理。”戴源給出路線圖:

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城鎮體系

“點”上,推動大市區的聯動式、一體化發展,繼續推進“組團式”開發,做強鹽南高新區、河東新城等支撐點,打造城西、城北新亮點,不斷加快鹽豐一體化步伐。

“線”上,推進沿204國道、228省道城鎮帶建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衛星城鎮。

“面”上,結合農房改善、工業園區整合、旅遊區建設等工作,重點建設一批工業重鎮、旅遊名鎮、文化古鎮、風情小鎮,打造一批傳統村落和美麗宜居村莊,形成市縣鎮村聯動發展格局。

面朝大海,鹽城築夢“大”城!

提升城市內部佈局合理性

以混合用地為重要原則,加大城市低效用地和地下空間開發力度,使住宅、商業、辦公、文化等不同功能區相互交織、有機組合,讓居民工作、生活、就學等與居住地儘可能近、出行儘可能短。

戴源強調,“城市街區和道路要有人情味”,為居民騎車散步、逛街購物、餐飲會友、休閒娛樂提供方便,形成綜合功能街區。加強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系統建設,倡導綠色出行。加快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倡導城市修補,煥發老城區的功能和活力。

堅持產城融合發展

一座城市有產業支撐,才會有就業、有消費、有財氣、有人氣。要培育具有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形成支撐城市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強化城市和小城鎮產業協作協同,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避免同質競爭、惡性競爭。未來城市經濟是以服務業為主導,要注重發揮服務業作為就業“容納器”和經濟“穩定器”的獨特作用。

戴源特別強調,在推進城市新區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把創新放在首位,努力打造人才高地、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不能一味搞大規模房地產開發,要為城市未來發展積蓄力量。

精明發展怎麼發展?

城市工作是規劃、建設、管理有機統一“三位一體”,任何一環都至關重要。對此,戴源多次強調一個關鍵詞:精明。“樹立精明理念,做到宜細不宜粗,實現精明發展。

面朝大海,鹽城築夢“大”城!

”如何做到“精明”?他提出這“四高”:

——高標準做好城市設計。突出戰略引領,聚焦落實“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和“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定位,做到服務保障能力與戰略定位相適應、人口資源環境與戰略定位相協調。通盤考慮各類空間規劃,避免不同規劃相互“打架”,使規劃真正有用、管用。

——高品質推進城市建設。堅持精緻有序,以城市組團為抓手,追求高標準,運用新技術,力求精品質,以此補齊功能短板、強化建設質量、建設智慧城市。

面朝大海,鹽城築夢“大”城!

——高顏值彰顯城市特色。鹽城沒有大山名山,但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有水有森林有溼地,為這座城市增添許多靈韻。要持續寫好水綠文章,持續寫好紅色文章,持續寫好保護文章。

——高效率加強城市治理。要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推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要用心抓好城市水環境治理,棚戶區改造等城市治理問題;要加快健全完善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運行安全保障體系等。

不一樣的“城市客廳”

事實上,鹽城城市建設的這些理念正成為現實。

4月21日,鹽城市政府專題召開河東片區規劃建設新聞發佈會,將城市東片這最後一塊“拼圖”嵌入大市區版圖。

據瞭解,河東片區位於通榆河以東,北起新洋港,南至鹽淮高速,西起通榆河,東至沿海高速及226省道,整合規劃總面積約181平方公里。區域內自然環境優越,產業基礎良好,對外交通便捷。

然而,此前,以跨通榆河的世紀大道為“楚河漢界”,鹽城經開區、亭湖區作為兩個獨立的行政區,在區域發展上,一直各自為戰。產城融合不夠、功能配套不優,制約著產業新城的發展。

面朝大海,鹽城築夢“大”城!

破除這一掣肘,加快城市組團開發,增強主城集聚輻射能力,河東片區以世紀大道為軸南北合力發展的思路,率先從規劃層面進行整合,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一體化建設推進,將功能定位為中韓(鹽城)產業園核心區、汽車及臨空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藍綠相融的宜居生態城市。

結合功能定位,河東片區建設任務重點非常清晰:在現有良好基礎上,佈局市級河東商業中心,加快形成與建軍路商圈、聚龍湖商圈相呼應的第三商圈;

以東西向沿世紀大道、南北向沿五臺山路為城市發展軸線,明晰韓風國際文化名城、空港經濟區、大洋灣片區、新洋港片區、環保科技城片區、步鳳鎮等六個功能區功能佈局,並重點開展河東商業中心、韓風國際文化名城和青年東路的城市設計;

堅持生態優先,做足水綠文章,科學佈局公園綠地,厚植生態本底。

比如韓風國際文化名城,作為一個新的城市中心地標,其規劃面積6.4平方公里,將形成中韓文化交流中心、科研總部街區、健康醫療街區、名品商貿街區和影視文娛街區的“一中心四街區” ,打造宜業宜居的現代服務名城。

值得注意的是,河東片區採用不少最新的規劃設計理念,建築設計大師、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首任總規劃師時匡總結出四點:

1.組團式結構。結合區位交通和現有基礎,將河東劃分為數個生活組團和產業組團,生活組團內有鄰里中心,產業組團內有便利中心。與一般城市沿馬路呈線狀佈局的結構不同。

2.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這是當代國際最新的趨勢,能給城市帶來彙集人氣、便利生活、居住安全健康、提高公共建設效益等方面的好處。河東規劃中,構築高鐵站和航空港與河東中心的快速聯繫(無軌電車及BRT);通過城市中心輻射鄰里中心,聯繫方式是常規公共交通;鄰里中心規劃在步行500米服務半徑以內。

3.確保職住平衡。保證在河東工作的大部分人口能在河東生活,減少鐘擺交通,為河東的產城融合發展奠定基礎。

4.強調宜人的空間尺度。通過塑造小街區密路網、控制城市重要幹道的界面、減少一些道路建築後退距離等措施,使河東形成精緻的城市空間,積聚人氣。

面朝大海,鹽城築夢“大”城!

放眼河東,中韓(鹽城)產業園崛起鹽城產業發展高地,中韓文化公園、東亭湖等城市公園,勾勒出城市天際線、湖岸線,扮美城市高架,為城市戴上“綠環”。

思路對頭,努力足夠,大美鹽城有顏值擔當,有實力支撐,未來更加值得期待。

來源:北京西路瞭望

組稿:於雷 倪蕊 編輯:蔡悅 居奕名

面朝大海,鹽城築夢“大”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