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1965年5月,自治區、市文管會及博物館組成文物普查工作隊,對桂林市文物進行普查。在這次普查中,文物工作人員在距市中心約8公里處發現了60餘處洞穴遺址和山坡遺址以及遺物,甑皮巖洞穴遺址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桂林而言,這處不為人知的洞穴竟然蘊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因為其價值特殊,後人將甑皮巖洞穴遺址冠以“史前明珠”稱號,它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人類居住時間最長久的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使得世界為之震驚。

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回顧:洞穴探秘珍寶初現

即將年滿80歲高齡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原館長蔣廷瑜,向記者回憶起1965年首次發現甑皮巖遺址的經過,仍然記憶猶新。

1965年,廣西境內的文物普查全面展開,在完成了南寧、梧州等地區的普查之後,自治區和桂林市考古人員組成考察隊,對桂林市進行全市範圍的文物普查。當年25歲的蔣廷瑜剛剛大學畢業,和其他四人負責西南片區的調查。

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1965年,文物普查隊對剛剛發現的甑皮巖遺址進行試掘。(圖片由蔣廷瑜提供)

因為有寫考古日記的習慣,蔣廷瑜至今仍然清晰記得當時的一些細節。1965年5月13日上午,他們一行十多人坐火車趕到桂林,住在陽橋頭的原榕城飯店,每天一大早,他就買幾個包子或饅頭放在飯盒內,灌一壺軍用水壺的開水,就乘公共汽車到郊外調查,中午在野外用餐,下午日落前返回。

1965年6月4日這天,蔣廷瑜和同事們調查到當時的大風山一帶,此處有一洞名為相人山西南洞。他在當年的工作日記中寫到:相人山“東有洞,洞中有一石筍,如石雕立像,似白衣觀音,又似白鬚老者,因而名為‘相人山’”。

大家就在洞內歇腳時,無意間用鋤頭敲了敲,竟在洞口意外敲出了陶片,後又發現了更多的夾砂陶片、打擊石器、獸骨、螺蚌殼。

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此時已天色漸晚,蔣廷瑜和同事們只好暫時返回,搭乘公共汽車回到了榕城飯店。“我們覺得這個洞非常重要,值得深入調查,第二天一大早眾人就直奔相人山西南洞而去。”蔣廷瑜回憶,這一天,他們再有收穫,挖深至1.6米,仍未見底,“當時驚奇的發現了頭骨一具,疑是墓又疑是灰坑”。

此後接連四天,考察隊繼續到相人山西南洞試掘,6月7日上午在探坑內得一磨光石斧,下午在人頭骨旁發現一件磨光石錛。

接下來的挖掘場景讓在場人士一片驚呼!“現場共發掘出了四具呈屈肢蹲狀的人體骨骼。”蔣廷瑜記得,當時在東壁發現第四付人骨架,出土穿孔石環一件,他們小心翼翼的將兩具人頭骨和一具較完整的人骨架取出帶回了飯店。

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出於對這一重要遺址的保護,文物工作人員決定終止試掘,馬上向上級彙報,待條件成熟再進行正式發掘。6月10日,他們在飯店開始清洗標本,分類標號,書寫標籤,分別填寫調查登記表,撰寫《相人山西南洞試掘報告》。

不過令蔣廷瑜沒想到的是,與甑皮巖的下一次接觸足足要等上8年。就在這次試掘不久,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蔣廷瑜和隊友們全部撤離,這個價值巨大的洞穴遺址再次沉寂下來,廣西的文物工作也進入了“休眠”期。

成長:重見天日震驚世界

8年之後,甑皮巖的重見天日,過程也可謂是驚心動魄。

1973年,當時的大風山小學正決定將附近的相人山西南洞改造成防空洞,在爆破聲中,甑皮巖遺址已經暴露,頂部的文化堆積局部遭受破壞。

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1973年,考古工作人員在遺址現場開展第一次正式的考古挖掘

8年前曾經參與試掘的原桂林市文物工作隊隊長趙平,心裡始終惦記著這個神秘洞穴,1973年6月11日當他乘坐三輪車來到這裡時,看到當時現場正“硝煙瀰漫”,一片岩壁已被炸裂。趙平試圖上前勸阻,無果後向市文化局彙報,該局立即向當時桂林市革命委員會提交了一個請求停止爆破、搶救發掘這處珍貴的古人類遺址的緊急報告,事情才終於迎來轉機,甑皮巖轉危為安。

當年6月20日,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清理小組進駐甑皮巖,開始搶救性發掘工作,並在當年作出決定:保留甑皮巖遺址,籌建甑皮巖遺址陳列館。

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這實際上是對甑皮巖的首次正式發掘,根據洞中堆積保存情況,在主洞劃分了四個區域進行,一直持續了三個月。經過1965年的試掘和二次發掘,考古工作人員已發掘洞內文化堆積約四分之一,出土人類遺骸23具,石、骨、蚌品200多件,陶片1000多件,各類動植物骨骼、牙齒、介殼、種實本3000多件,所獲文物和人骨數字成幾何級數遞增,這說明遺址文化內涵非常豐富, 這是一處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洞穴遺址。

當時,甑皮巖以其獨特的“屈肢蹲葬”特徵轟動了國內外考古界,堪稱20世紀70年代華南洞穴考古最大的考古成果。

1976年8月,桂林市政府劃撥1.33公頃土地建設甑皮巖洞穴遺址陳列館。1978年12月,陳列館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二十週年的獻禮工程正式竣工對外開放,甑皮巖出土的珍貴文物首次全面展現在世人面前。

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1978年竣工的甑皮巖洞穴遺址陳列館正面。(圖片由趙平提供)

1981年8月,甑皮巖成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年之後,甑皮巖建起了接待室、簡易庫房、售票房、大門石牆等設施,奠定了甑皮巖遺址博物館館園結合(博物館與遺址公園)的發展格局,直至今天還主導者甑皮巖的建設發展。

2001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考古聯合隊,對甑皮巖遺址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當年7月1日,考古隊發現了一件造型酷似士兵鋼盔的陶器殘片。這就是甑皮巖遺址第一期陶器(簡稱甑皮巖首期陶),考古專家把它稱為圜底釜。利用科學測定年代技術,最終確定甑皮巖首期陶距今已有12000年的歷史。

後經專家認證,桂林發現的史前陶器發展序列較完整充分證明了桂林是中國乃至世界陶器起源地之一,彰顯了人類非凡的智慧。因為其特殊的價值,專家一致認定,甑皮巖洞穴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人類居住時間最長久的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被命名為“萬年智慧聖地”,桂林增添了一塊新的文化名片。

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發展:申格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曾經荒涼的桂林市郊獨山一帶,如今已是車水馬龍、樓房林立。走進與獨山相伴的甑皮巖遺址博物館,面對展館裡陳列的上百件文物——— 人體骨骼、夾砂陶片、磨製石錛、穿孔石環、磨光骨錐、鹿角、象牙、螺殼蚌殼……恍若回到遠古時代。

從1965年的驚喜發現,到1973年的首次搶救性發掘,到1978年甑皮巖洞穴遺址陳列館建成並對外開放,再到2013年12月,甑皮巖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公佈為華南地區首個、也是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6月19日甑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隆重揭牌。

甑皮巖從遺址博物館升格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縱觀其40多年來的發展,無疑是桂林保護文化遺產事業孜孜不倦的奮鬥史。

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如今的甑皮巖已實施了甑皮巖遺址危巖治理、洞頂滴水防滲、地下水害治理、出土文物修復、保護展示、環境整治等文物保護工程,已經建設完成甑皮巖遺址新展示館、小平足跡館、遊客服務中心、萬年智慧體驗中心、考古文化長廊、時光隧道影院以及甑皮巖先民雕塑景觀、景觀大門、保護圍牆、小平足跡廣場、入口廣場、生態停車場等設施。

此外,在建設甑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時,還按照政府和文化部門提出“一園多點,以小見大”的要求,將周邊的重要洞穴遺址也納入遺址公園保護利用體系。首批納入體系的有象山頂遺址、丹桂巖遺址、寶積巖遺址、父子巖遺址、廟巖遺址、大巖遺址。目前,甑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有甑皮巖博物館、甑皮巖文化展示館、智慧聖地萬年桂陶展示基地,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達100萬人次。

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的專家在開展“甑皮巖人頭像復原”研究。

除了甑皮巖遺址以外,2014至2016年,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桂林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父子巖遺址進行了連續三年的考古調查與發掘;2018年,桂林還對桂林塔山腳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大量史前時代人類生活遺物被發現…… 根據調查複核,桂林市轄區現在已發現史前遺址點169處,成為中國發現史前文化遺址點最豐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震撼!桂林這個不為人知的洞穴,竟藏著萬年以前的灕江遠古文明

以甑皮巖為代表的考古發掘,建構起了桂林史前文化的基本序列,填補桂林史前文化多項空白,系統彰顯了萬年來桂林先民開發桂林山水勝地的智慧,建立了嶺南嶺北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座標,為研究桂林融入“多元一體”中華文明進程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證據,成為了桂林市委市政府實施“尋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價值”戰略的重要組成,喚起了更多桂林人的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