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誤殺》海報

12月上映的電影,《誤殺》算是大贏家,豆瓣評分7.6,票房也達到6億,被媒體稱“突破類型片天花板”。但這樣的成績,作為監製的陳思誠並不滿意。有媒體報道稱,在活動現場陳思誠懟豆瓣,不滿印度原版《誤殺瞞天記》評分比《誤殺》高了近一分。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陳思誠此舉自然引起了大眾的討論,但也並不算軒然大波。畢竟這幾年來,電影導演因為評分問題懟豆瓣早已經不是新聞,甚至連狀告豆瓣的戲碼都上演過。

評分低,是豆瓣的鍋?

前段時間,《誤殺》點映。在豆瓣專場看片會上,陳思誠為《誤殺》打抱不平:

“印度原版在豆瓣有八點幾分,但國產沒有。豆瓣網友好像對國產片比較狠,一直比較寬容外片,我們國產商業電影的進程特別短,才十幾年,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的創作者還是比較有創作侷限的。我希望各位豆瓣的網友朋友能多寬容我們的國產電影,不只是寬容我們這一部電影,能多多支持國產電影。現在大家越來越覺得豆瓣是很重要的平臺,只有這片土壤肥沃了,大家才會有更優質的電影看。”

到了知乎的觀影場,陳思誠也說了類似的話,不過言語更激烈了。據爆料,現場陳思誠質問為何外國版評分高,豆瓣評什麼電影。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電影《誤殺》豆瓣評分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豆瓣評分

陳思誠因為電影評分怒懟豆瓣的事情不是孤例。上一次因為評分低懟豆瓣的是《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以下簡稱《逐》)的導演畢志飛。從微博發文質問豆瓣評分黑幕,到起訴到朝陽人民法院,再到給電影局寫信指斥豆瓣評分不公,稱自己遭受了網絡暴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畢志飛與豆瓣的對壘持續了很久,甚至到2019年還在繼續。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畢志飛在微博稱“豆瓣抹黑”《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

比畢志飛更早“怒懟”豆瓣的是《李雷與韓梅梅》(下文簡稱《李韓》)的出品人陳永寧。他認為豆瓣給電影打出4.2分是別有用心。在給豆瓣CEO阿北的公開信中,陳永寧表示:

“上映三天,在好萊塢寶萊塢的瘋狂擠壓下,《李韓》票房突破三千萬,是同期國產影片的突出代表。李雷和韓梅梅,兩個普通的中國學生,為國產電影的生存與發展努力著,奮鬥著。然而在您領導下的豆瓣評分上,只有可憐的4.2分,更有甚者,在處於置頂位置上的評論,始終都是漫罵式的攻擊,一顆星的差評。”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陳永寧給豆瓣CEO的公開信

針對導演們的質疑,豆瓣CEO阿北發文《豆瓣電影評分八問》說明豆瓣評分機制,並稱:“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

這篇發佈於2015年12月18日的文章直至今日仍掛在豆瓣電影首頁明顯位置。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一直掛在豆瓣電影首頁

我無意為豆瓣的評分機制辯護,只是單純想問一個問題:這些值得導演/出品人怒懟豆瓣的作品真的值高分嗎?

“錯了就要認,捱打要立正”

先說《誤殺》。

《誤殺》是翻拍片,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珠玉在前,觀眾自然會帶著比較的心態去看電影。翻拍片能超過原版的影視劇本來就不多。舉一個例子,法國版《觸不可及》豆瓣評分9.2,IMDB評分8.5;美版《觸不可及》豆瓣評分7.7,IMDB評分6.9。難道美版也要抨擊IMDB對美國電影不寬容嗎?

其次,《誤殺》在豆瓣的評分人數接近20萬,短評人數超過7萬。眾口難調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誤殺》豆瓣短評超過7萬條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誤殺》豆瓣影評超過1500篇

近20萬網友觀看、超過7萬網友寫了短評、長篇影評超過1500篇,這已經說明大部分網友是認真看過《誤殺》的。就算豆瓣確實有對外國片評分更高的傳統。但是國產片也不缺少9分以上的佳片。

沒有拿下高口碑,就要怪網友不寬容嗎?套用網友的一句話:為什麼不反思一下自己呢?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針對陳思誠對豆瓣的質疑,網友的評論

至於《逐》和《李韓》,豆瓣網友的評論有對情節的抨擊,也有對畫面的吐槽,甚至連一些細節都被挖出來,難道這真的是一群沒有看過電影的水軍胡亂刷低分嗎?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針對畢志飛對豆瓣評分質疑,網友的評論

作品在豆瓣上被分數低的電影並不是只有這幾部,但是面對批評,接受並改進難道不是更體面?

2016年12月,《中國電影報》點名批評豆瓣、貓眼等評分網站,稱惡評傷害了電影產業。隨後,《人民日報》客戶端轉載此文,引起眾多網友和影評人士的反擊。直到人民日報評論部發表《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度量》,這件事才告一段落。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人民日報評論部發表《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度量》

在這次輿論熱潮裡,高曉松曬出自己的作品在豆瓣的評分:音樂作品評價最高,幾乎都在9.4左右;以《曉松奇談》為代表的脫口秀節目也在9分以上;書籍作品也都在8分左右;而他的電影作品,《那時花開》評分最高,也不過7.0,更別說只有5.3分的《大武當》了。

高曉松此舉無非是想說明,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會無故詆譭一部好的作品,也不會無故抬高一部不好的作品。在微博的末尾,他大方表示:我認賬。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高曉松在微博曬自己各類作品的豆瓣評分

這樣的態度,難道不是面對批評時應該有的嗎?

無獨有偶,肖央首執導筒的作品《天氣預爆》豆瓣評分3.8,對於批評和吐槽無數,他公開作出自我檢討,稱:

“電影運用了自己習慣的懷舊動漫語境,有很多觀眾不習慣,大家的批評我接受,對我也是一次有意義的成長,也感謝喜歡這部電影的朋友們。”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肖央微博截圖

即便是高開低走,但現在評分仍然達到6.9的電視劇《破冰行動》,在播出過程中出現網友吐槽“主角人設崩塌”“男主感情戲多餘”時,導演傅東育在微博發佈長文《喧囂之後的告別》,坦承自己的不足,向網友道歉。

在微博長文中,傅東育說:

“事實上產生的觀眾的疑慮,和邏輯上的bug,作為導演的我在今天看來,其實是需要反省和檢討的。如果思考得再縝密些,細節、臺詞、行為再有機些,是否會規避大家的誤解。在這裡坦率並真誠地說聲抱歉,這是導演能力問題。”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破冰行動》導演發文道歉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告訴我們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為什麼長大了反而要因為批評跳腳呢?靚坤的名言大抵最應該送給“玻璃心”的導演:錯了就要認,捱打要立正。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靚坤名言

與其怪網友,不如研究怎麼拍好電影

2012年,我在一家報社做娛樂編輯。在我的記憶裡,只要做電影的版面,幾乎都在說國產片很爛。大概那是我經歷的國產片爛片爆發的年代。一大批豆瓣評分5分以下的電影蜂擁而至,《大武當之武當密碼》《我願意》《八星報喜》等等,難以一一列出。甚至有媒體專門盤點2012年度十大爛片。而我當時做的專題不是“國產片難敵好萊虎”,就是“歐洲三大電影節國產片無一入圍”。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2012年,媒體盤點十大爛片

作為一個娛樂編輯,我只能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形容自己的心情。

又過了幾年,伴隨中國電影產業的井噴,越來越多質量上乘的電影出現。一部《捉妖記》拿下來超過20億的票房,在後來30億、40億、50億票房的電影也雨後春筍般出現。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票房大片沒有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爛片:《捉妖記》豆瓣評分6.7,《紅海行動》評分8.3,《戰狼2》7.1。甚至拿下30億票房的《我不是藥神》豆瓣評分高達9.0。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網友盤點2017年和2018年部分國產電影評分

國產片中票房和口碑俱佳的電影再也不是孤零零的存在。靠口碑拿票房,也越來越成為趨勢。當年《大聖歸來》的“自來水”,大概是可以成為中國影史上的史詩級事件。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大聖歸來》豆瓣評分8.3,票房9.56億,被稱為“國漫崛起”的里程碑

現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電影大國,每年票房600多億元,越來越多觀眾也選擇觀看國產片。終於我們再也不怕“好萊虎”,國產保護月也終於完成了它的使命。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2012年,在“好萊虎”面前,國產片戰戰兢兢

陳思誠懟豆瓣,畢志飛告豆瓣,為什麼反思自己那麼難?

2019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電影大國。對“好萊虎”的恐懼成為歷史

即便如此,因為各種客觀原因,我們仍然與好萊塢這樣成熟的影視生產體系有很大差距。所以,中國電影要做的不是固步自封,不是埋怨觀眾對國產片的不寬容,不是責怪豆瓣評分機制有問題,而是應該從批評聲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實力。

或者換個角度,為什麼不能把網友對國產片的不寬容,看作對國產片更高的期許呢?

紅火了這些年的影視行業,彷彿只要拍電影就一定能收穫票房和口碑。在突飛猛進中自然也隱藏起許多不容易被發現的問題。如今影視行業陷入“寒冬”,在這樣的“寒冬”裡,影視行業從業者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進一步發展的方向。這總比拿出力氣來與豆瓣網友為難有意思得多。

反向思考,刨除豆瓣評分機制是否存在問題這件事,網友願意評價一部電影,難道不是證明網友對這部電影的關注嗎?這對創作者來說,難道不是好事嗎?

或許豆瓣評分機制存在一定的漏洞,但創作者最應該做的依舊是反思自己作品本身的問題,而不是對豆瓣和網友發難。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作品真的好,相信被埋沒的幾率也不大。而聽得進批評的人才更有可能進步。

總之,前路漫長,前途可期,希望中國電影越來越好,豆瓣也能堅持客觀評分。

最後用傅東育導演在《喧囂之後的告別》中最後一句話作為結尾:

“未來創作的路還很長,這部作品帶給我的所有好的壞的,都是我的營養,我期待還能帶給大家令人感動的作品。”

與所有影視創作者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