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有小小的情懷,也有大大的感動

《我和我的家鄉》:有小小的情懷,也有大大的感動


《我和我的家鄉》作為《我的我的祖國》的延續,有之前宏大的敘事的模式變成了更加細微的刻畫,在“家鄉”這個主題上,五位導演依然展現出了各自強烈的導演風格,但又在某個時刻凝成一股勁,在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背後,也呈現出了一出對於祖國人民的絕美讚歌。

可以看出,在展現家鄉這個主題上,幾位導演多數是以喜劇的形式展開,從甯浩的《北京好人》開始,觀眾就被帶進了一個又一個小人物的悲歡離奇之中,這些讓人熟悉又感動,針對家鄉,每個導演都交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在甯浩的《北京好人》裡,為了看病使用的醫保卡叔侄經歷了一波三折的爆笑之旅;在陳思誠的《UFO》中,是關於打造旅遊生態是走噱頭路線,還是從真正的地方特質打造出真正的可持續旅遊產業;而在徐崢的《最後一課》中,為了幫老師恢復記憶,曾經的學生打造出了一出別開生面的課堂,讓人潸然淚下;到了鄧超的《回鄉之路》中,在所有觀眾被鄧超笑到不行的時候,來了一劑情感猛藥,但又完全不落入俗套,在最後的故事彭大魔的《神筆馬亮》裡,針對扶貧這個主題,畫家與妻子之間那出笑淚齊飛的劇情裡讓人看到了中國平常百姓最為真誠的一面。

可以講,五個故事在喜劇的外殼下,其實都蘊藏了非常深刻的內核,那就是在建設家鄉這個過程裡,其實蘊藏著的是萬千中國基層老百姓的汗水與智慧,我們在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同時,也應該要看到,正因為是平凡的你我他,才讓祖國變得更加美麗。

拋開了故事,影片其中的亮點還是頗多的,五位導演各有所長,甯浩依舊是那種將小老百姓的內心深處聲音刻畫得淋漓盡致,比如叔侄二人去醫院時那種窘態,又比如在後面直接切入到農村醫保卡這個前段時,整體設計都挺有趣且充滿了誠意的,在昇華的時候不煽情也不講大道理,但觀眾看完就能會心一笑,這是他的實力,而陳思誠就依舊把他唐探裡的那種小小趣味凝進了這個新的篇章裡,依然是老陣容,但顯然裝出新意,而且貴州的那種山水靈氣都讓人眼前一亮,徐崢的故事可能是電影裡最打動人心的一個篇章,不僅僅在於他將一代教育工作者的那種奉獻精神展現出,也歸功於範偉老師傑出的表演,幾番讓人淚下;幾個故事裡,鄧超這次的蛻變讓人驚喜,在前面鋪墊諸多之後,最後來了一次昇華,同時將抗沙中的那些“英雄”事蹟讓世人看到,這些平凡工作者的不平凡一面,最後的故事中,當馬亮用筆畫出農村面貌時,可以說對家鄉這個詞來了一次高度的昇華,每個人對於家鄉的定義不同,但對於家鄉的感情,大家卻都是一致的,不同的風俗人情,但最後展現出了都是我們對於美好故鄉最深沉的眷戀。

有小小的情懷,更有大大的感動,這是《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沒有多大龐大的故事,但在小小人物組成的河流中,我們看到了祖國最美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