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愛國

愛國,短短二個字、一個詞,卻包含了極其豐富複雜的涵義。愛國包含四層涵義:1、愛當時的執政者和政權,2、愛生自己養自己的土地,這片土地稱為故土家園,3、愛與自己流淌著相同血液的兄弟姐妹,這群兄弟姐妹稱為同胞或同族,4、愛滋養自己精神的文化和宗教。當政者總是將第一層涵義與後三層涵義混淆,並突出第一層涵義。革命者總是將第一層涵義與後三層涵義分離,稱當政者戕害故土、同族、文化,推翻當政者就是愛國。

中國古代多將第一層涵義與後三層涵義分離,定義第一層涵義為愛國,後三層涵義為愛天下。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清末思想家梁啟超將其提煉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國家興亡,匹夫無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同樣將愛國分離為愛君與愛民,且將愛民置於愛君之前。隨即范仲淹的思想更進一步昇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無愧於古代士大夫最高的諡號“文正”。

中國古代皇帝同樣深明第一層涵義與後三層涵義的區別。自秦代以來,皇帝就將臣與民區分。臣有報答皇恩、報效國家、且竭盡忠誠的義務,民沒有對皇帝、對國家盡忠的硬性要求。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公佈聖諭:“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朱元璋沒有要求百姓“忠君報國”。不要簡單認為朱元璋的聖諭只代表其個人的想法,或不過代表有明一朝的觀念。朱元璋的聖渝上承宋太祖趙匡胤的聖諭,下啟清聖祖康熙的聖訓,代表的是整個帝制時期對愛國的理解。

在中國歷史上,對愛國的最初爭論,記載於《孟子》。春秋時期,魯國攻打鄒國,鄒穆公率軍民抵抗,可鄒國軍隊一觸即潰。百姓更是幸災樂禍。鄒穆公大怒,便對孟子說,這些刁民實在可恨,國家危難卻無動於衷。孟子回答,豐收時你巧立名目橫徵暴斂,災年你守著滿倉糧食、卻讓百姓餓殍遍地還須對你歌唱讚美。既然國家是你一個人的,它的生死存亡又與百姓何干?

在中國歷史上,對愛國的最著名爭論,莫過於清末的“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這句話出自梁啟超的《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今我中國國土雲者,一家之私產也;國際雲者,一家之私事也;國難雲者,一家之私禍也;國恥雲者,一家之私辱也。民不知有國,國不知有民,以之與前此國家競爭之世界相遇,或猶可以圖存;今也在國民競爭最烈之時,其將何以堪之”!

此名言演繹成一傳說: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著珠江北上的時候,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以冷漠的、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一場表演。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兩岸居民竟然發出象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歡呼聲。英軍登陸後正為食物和淡水發愁,百姓們爭相將食物和淡水賣給英軍。英軍統帥巴夏裡目擊此景,十分疑惑不解。然後問其翻譯何以至此,翻譯說:“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

那麼,清末國與民的關係如何?慈禧代表的是國,有句話很有名:“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體現了國對民的態度。那些幫助外夷的民有一段話,體現了民對國的態度,“都是為主子效力,都是當奴才的,給誰當不是當呢”。

奴隸才是沒有祖國的,奴才的眼裡只有主子。他端誰的碗,吃誰的飯,自然就只會為誰賣命。要想奴隸才愛國、要想民愛國,唯一的辦法是讓奴隸才、讓民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怎樣才能讓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唯一的辦法是讓民參與國家的政權。參與國家政權的唯一辦法,就是讓民擁有選舉權和表決權:讓民擁有對國家領導人的選舉權,擁有對國家憲法的表決權。拒絕給人民民主、對人民實行專制的政權妄想人民愛國,簡直是天方夜談。美伊戰爭,薩達姆妄想伊拉克人民為保衛其政權而戰、而死。但是伊拉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伊拉克人民的頭腦是清醒的。故此,美軍一路猛進,如入無人之境。沿途路不破,橋不炸,雷不埋,有些地方甚至歡迎美軍,不少地方推倒了薩達姆的身像。薩達姆最終落得國失家破人亡的地步。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古今中外,人們對“愛國”行為的定義極具爭議。爭議的焦點首先集中在對“國”的定義。愛國即熱愛祖國,但祖國與國家不是同一回事。正如前文所述,國家的直接體現是現行政權;祖國不僅包含現行政權,且包含故土、同胞和文化。特別是革命時代,革命者將推翻現行政權與後三層涵義定義為愛國。孫中山等革命先驅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依然被尊為愛國者。爭議的焦點其次集中在對公民批評政權的定義。一些國家的法律保障公民批評政府的權力,美國開國元勳托馬斯·傑弗遜說:“異議是愛國的最高形式”。一些國家的法紀將對政權的批評定義為不愛國,對異議輕則處妄議之責,重則判煽顛之罪。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民眾,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遵紀守法,是最大的愛國行為。一忽兒叫囂解放美帝、一忽兒消滅日本、一忽兒教訓印度可謂為國添亂。


2020年6月

中國歷史上的愛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