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博物馆:三十三年旧貌换新颜,见证六安沧桑巨变

国庆期间,《直播六安》栏目推出特别节目“这里是六安”,带您共同回忆这座城市标志性建筑的风云变迁。触摸六安古城,一物一景无不记录着历史的印迹,散发出文化的芳香。这其中,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皖西博物馆更是好似一本有趣的历史书,是很多六安人记忆的宝库。今天的“这里是六安”,我们一起走进新旧两所皖西博物馆,聆听它们的古今沧桑故事。

位于人民东路的皖西博物馆旧馆,六安人俗称“老博物馆”,始建于1980年,占地1.3万平方米,是仿徽派建筑。很多人在童年时都会被学校组织去这里看文物展示、科普展览,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都是宝贵的生活记忆,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记者 李胜男:由于老皖西博物馆周边都被围挡给隔开了,我们没有办法进去看到它的全貌,记者来到老皖西博物馆对面的一栋11层高楼的顶楼,我们从这可以俯看老皖西博物馆,从上面往下看,可以看到老皖西博物馆郁郁葱葱的,看不清里面是什么样子,依然能看到露出的屋顶,可以数一下,从前往后数有五栋房,左右两边各一栋,中间三栋房,屋顶是仿徽派建筑,古香古色的。

皖西博物馆:三十三年旧貌换新颜,见证六安沧桑巨变

曾经的老皖西博物馆里,文物数量多、品种全、级别高,是安徽省内数一数二的历史博物馆。来参观的以学生团体、旅游团体为主,还有来自国外的研究者。博物馆以青铜文化、陶瓷文化、葬制文化、红色文化为展览主题。

  • 皖西博物馆馆长 陈曙光:老馆展览主题两块,一块历史文物陈列,当时是历史文物精品陈列。

2008年,皖西博物馆新馆项目正式启动,2011年2月建成对外免费开放。新皖西博物馆坐落于六安市政务新区市行政中心东侧,以三层主殿为中心,南面为两层东、西耳房,背面为凹字型两层后楼。形体采用宫廷加庭院式布局,以汉代建筑的演化结合传统徽派民居院落空间,整体体现汉代建筑风格。较之老博物馆,现在的皖西博物馆无论是馆藏还是陈列,都有很大提升。

皖西博物馆:三十三年旧貌换新颜,见证六安沧桑巨变

记者 李胜男:现在我们带你走进的是新的皖西博物馆,一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仿铜浮雕,这上面印刻有各式各样的特色的展品,比如镇馆之宝、獬豸等等。

在博物馆,讲解员向记者介绍了馆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展品。

皖西博物馆:三十三年旧貌换新颜,见证六安沧桑巨变

  • 皖西博物馆讲解员 王丹琪:这件器物(镇馆之宝)1999年就出土,当时是在老六安市委党校的工地,最初是在老馆,建了新馆之后,一同在这里展示。它是一件商代的大型盛酒器,叫做尊,尊这种盛酒器不仅是盛酒器,也是一种礼器,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为什么是镇馆之宝呢,一是体型很大,高70厘米,重24公斤,它是目前为止全国出土同类器中体型最大的一件。第二点年代久远,是一件商代的青铜器。

在皖西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勤劳智慧的皖西儿女,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功绩。无论是老馆还是新馆,他们都是六安人心中追溯历史最好的地方。

皖西博物馆:三十三年旧貌换新颜,见证六安沧桑巨变


  • 参观者:有印象,原来老的地方,一进大门是四周有房子,那时候条件比现在简陋的多,现在这个博物馆让我们焕然一新。

  • 参观者:以前博物馆场地小的很,门面好像是木制的,现在的展品比以前多。

  • 皖西博物馆保管部主任 顾岩:老馆相对简陋一点,其实有时也挺怀恋的,院子有小园林,有假山,水,植被挺不错的,只是相对规模比较小,对于文物保存环境不是太好。新馆一个展厅面积变大了,

    展成

    数量大的多,空间足够。

现在,老皖西博物馆已经作为六安市历史建筑被保存下来。新的皖西博物馆正以它特有的厚重历史、红色文化、地方魅力,散发出勃勃生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展示着城市的魅力。

皖西博物馆:三十三年旧貌换新颜,见证六安沧桑巨变

  • 皖西博物馆馆长 陈曙光: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会客厅,在市民文化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地位,80年代建馆后,博物馆发展也经过不同阶段,从早期侧重于研究收藏到现在侧重于宣传教育,从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文化一直展出建国前,这几年维持在每年20多万人次。现在博物馆利用各种平台和形式传播博物馆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