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拜我的祖先,
那是因为他们曾经生活在一个英雄时代,
每一部口述史诗都传颂着他们的英名。
当然,我歌唱过幸福,
那是因为我目睹
远走他乡的孩子
又回到了母亲的身旁。
——《火塘闪着微暗的火》
朗读者:斯那定珠
//
斯那定珠的故乡:巴拉格宗
//
海拔5545 米的巴拉格宗雪山,是香格里拉市最高峰,这里曾是无人涉足的人间净土; 这里曾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天堂;这里也是世人追寻梦想的香巴拉……
这座集雪山、冰川、森林、草甸、峡谷、河流、高原湖泊和古老村落为一体的大峡谷,不仅向人们彰显了触手可及的峡谷险峻、群山巍峨、森林葱翠、湖泊清亮、冰峰矗立,而且还向人们讲述着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与藏族传统神山圣地文化。
巴拉格宗大峡谷半山腰有一个叫巴拉的村庄,她坐落在巴拉格宗雪山脚,就像一片叶子,生长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峡谷绝壁上不到一米宽的人马驿道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从村里去一趟香格里拉县城需要走4 天以上。驿道艰险难行,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奔腾的岗曲河。
有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峡谷,过去的巴拉村是香格里拉最后的“原始三部落”之一。
日子太苦,人都“逃”出了大山,最后到斯那定珠回来修路时只剩14 户了。”
//
第一次走出故乡,萌生修路心愿
//
1964 年,斯那定珠在巴拉村出生时,村民多以打猎和种植青稞、玉米、土豆为生,经常吃不饱。到了冬天,村里也缺粮,需要翻山走两天路到邻村去借,大雪封山深达数米,只得循着树梢滑过去,相当危险。
他到乡上读小学,要走三天三夜的山。读书需要爬雪山、穿越丛林,没有教室,上课是在森林里,下雨的时候还要借大树避雨,一个班共用一本教材,生活极其艰苦。
9岁时,他在父亲带领下,斯那定珠被父亲用绳子绑在腰间拉着,花5 天时间第一次穿越峡谷,走出大山来到香格里拉县城,父亲花了一块六毛钱给他买了炒豆腐和回锅肉,味道令他至今难忘。
也是这一次,见到县城宽阔的马路,认识了奔驰的汽车、见到了明亮的电灯,让他见识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梦想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汽车和各种新鲜的东西对我影响很大。”斯那定珠说。“有朝一日一定要把路通到家乡,让阿爸阿妈和父老乡亲坐着车出山。”
//
出走半生,游子归乡
//
13 岁那年,斯那顿珠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向父亲提出要去外面世界闯荡的请求。这次,他不是去去就回,而是要一个人到外面“闯世界”。
他到山里捡了一袋晶石,开始了自己的商业生涯。从摆摊零售到批发代理、参加各种订货会,他以忠厚诚信赢取了更多大商家的信任,见识越来越广,生意越做越大。
1997 年,不到35 岁的他已经成为云南藏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斯那定珠成功了,但他内心深处却并不宁静。在外面闯荡的日子,也是乡愁蔓延的日子。每次想起封闭落后的家乡还深藏在香格里拉大峡谷,想起更多仍然被“关”在大山深处的乡亲还过着苦日子,他都夜不能寐。
在游览很多旅游景区时,他受到了启发,想起巴拉格宗的绝世美景,他决定,要让世界知道故乡的美。
1999年,他回到家乡,自己出资修建从214 国道入口通往巴拉村的35 公里公路,给峡谷深处巴拉村的乡亲们修建一条通往外界的路。
//
十年“天路”历程,赤子圆梦
//
说时容易做时难。为了审批,他经常挎着装着材料的黑色挎包,一趟趟的往局里跑,一遍遍说自己的家乡巴拉格宗有多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一定要开发,一定要修路!
修路时,看着地形,勘探设计人员走了;挖掘机难以立足,施工队也走了。
他自己带人摸索着勘测地形,设计施工线路,摸索绝壁、深箐、90 度急弯处的修路技巧,渴了喝河水,累了倚树而睡,两年徒步约4 万公里,愣是设计完成了43个拐弯。
在绝壁上修路耗资巨大,斯那定珠的几千万资金很快被“吸干榨净”。
为了继续修路,他变卖产业、抵押房产、到处借贷。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昔日的千万富翁变成了亿万“负翁”。
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2008 年初,这条天路终于完工,从巴拉村到县城由以前的4天缩短到一个半小时。
因为斯那定珠,我们看到了深藏在大山中的巴拉格宗,我们看到了香格里拉最高的雪山,最美的峡谷,最清澈的湖水。
这里的空气很清新,天空很蓝,四周很静,这里是人间天堂,是佛祖赐福的地方。
要问奇迹缘何发生?
那便是斯那定珠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带着对故乡巴拉格宗深厚的感情,朗声念到:“那是因为我目睹,远走他乡的孩子,又回到了母亲身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