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閻晶明:五本常讀常新的經典作品

#世界讀書日#閻晶明:五本常讀常新的經典作品

閻晶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主要著作有:《魯迅還在》《魯迅與陳西瀅》《須仰視才見——從五四到魯迅》《我願小說氣勢如虹》等。

追求真善美是文學藝術的永恆價值。多閱讀優秀的作品,會讓我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我們發現自然的、生活的、心靈的美。在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向廣大讀者推薦五本經典之作,每次閱讀都會讓人有新的發現和感受。

#世界讀書日#閻晶明:五本常讀常新的經典作品

第一本是魯迅《野草》。這是魯迅作品裡非常獨特的一部,24篇、2萬多字的容量,卻引發了近百年來的不斷評說,可見其複雜性及經典魅力。近日,正值新冠肺炎防控之時,有朋友說網上正流傳一熱帖,有人把魯迅的《野草》改成了16首說唱,頗為流行且評價很高。這讓我又一次意識到魯迅作品的不朽價值。我這裡想說的是,多年來,無論人們怎樣評價《野草》的主題,但共同的一點,是大家都強調《野草》是“詩”與“哲學”的結合體,是現實主義的作家魯迅唯一一部浪漫主義(或稱象徵主義)作品。這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野草》諸篇無論從背景、意象、題旨、喻意上與魯迅寫作時的現實之間的密切聯繫,雖然這種聯繫是以多種特殊方式建構的,但尋找其中的脈絡十分必要。《野草》本身的可讀性和美感都值得反覆領受。

#世界讀書日#閻晶明:五本常讀常新的經典作品

第二本是錢鍾書《管椎編》。《管椎編》是錢鍾書先生的學術代表作,內容豐富深厚,全面瞭解掌握非我等可以做到。但特別想推薦的原因在於,作為學術著作,此著並非高頭講章,並非貌似拉開架勢的嚇人高論,而多是介於眉批、點校、讀書筆記、學術散文、學術論文之間的雜合體。長短不一,論述也不見得大而全,但即使不懂學問,也能讀出盎然興趣和會心處。真學問的真諦或正在此吧。先生是學問大家,也是文學大家,我們要學的不僅僅是學貫中西,還應有融會貫通。

#世界讀書日#閻晶明:五本常讀常新的經典作品

第三本是嚴安生《靈臺無計逃神矢》。作者的其他著作我此前並未留意,可能因為書名引用了魯迅的詩,副標題又是“近代中國人留日精神史”,所以就買來一讀,因為自己也關注過仙台時期的魯迅。卻不知這是一部視野更加開闊、論述極其紮實、冷靜而又不乏拳拳之心的專著。著者是留日並從教於日本長達40年之久的中國學者。本書對百年前第一代中國人留日史,特別是這些人的精神史做了極為精緻的梳理和描寫,其中有英雄故事,也有荒謬情景,有救國者的熱情,也有混世者的醜態,值得閱讀。

#世界讀書日#閻晶明:五本常讀常新的經典作品

第四本是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這是一本新書裡的舊書了,就像他對經典的定義一樣,看似熟悉,每讀又有新意。書名很直接,就是講述何為經典,經典如何煉成,如何理解經典等問題。作者為我們道出許多恍然大悟的讀書道理,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經典作品是可以穿越古今、地域、人群的作品。卡爾維諾認為,經典的魅力在於能夠打通古代與現代、傳統性與現代性之間的截然區分。作者並不是唯經典至上論,他的基本觀點是,對於經典,讀總比不讀好。

#世界讀書日#閻晶明:五本常讀常新的經典作品

第五本是奧爾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這本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最負盛名的小說,也是最早讓中國讀者認知的作品。這是一部十分可讀、內容飽滿、敘述精彩、主題深刻複雜的小說,當然,對中國讀者來說,也是一部翻譯精到的作品。小說以作家生活地伊斯坦布爾為空間背景,以奧斯曼帝國為歷史背景,展現了文明衝突與融合的起源與過程。小說以土耳其文化中的代表藝術——細密畫為聚焦點,展開了一場關於文化衝突的深刻探討。小說中很多篇什可以作為散文詩來讀,精彩動人。

(本文刊載於2020年第8期《中國紀檢監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