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出生於1835年,時為道光15年,這年馬克思剛剛中學畢業,安徒生剛剛出了第一本童話集;鴉片戰爭的槍聲已隱隱可聞。1910年他去世時,中國同盟會已在廣東起事,大清朝即將覆滅。

馬克·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今天(4月21日)是馬克·吐溫去世110週年。他被海明威稱為美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去世100年後,他的作品在全球暢銷,也被作為美國中學課程教材。

馬克吐溫在中國:課文《競選州長》

對於馬克·吐溫這個名字,中國人也不陌生:他的《競選州長》長期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與毛澤東《七律·長征》、范仲淹《岳陽樓記》等課文“孟不離焦、焦不離孟”。今天滬教版等語文教材仍然保留著這一篇。

馬克·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滬教版九年級《語文》

正如福州大學教授蘇文菁接受採訪中說:“在中國,念過中學的人都知道馬克·吐溫和《競選州長》。人人都記得這篇小說所呈現的那種特定文化氛圍和社會批判。”

小說講述了美國州長選舉中,“我”被競選對手抹黑:侵佔寡婦的農田、偷東西……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在被收買的媒體的煽動下,也給“我”送來辱罵的信。(像不像網絡暴力?)

馬克·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供圖:視覺中國

最後“我”演說時,不同膚色的9個孩子跑上臺抱著“我”的腿叫爸爸。最終“我”不得已退出了競選,《聲明》的落款是:“你忠實的朋友,過去是正派人、現在卻成了偽證犯、小偷、拐屍犯、酒瘋子、賄賂犯和敲詐犯的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最早被介紹到中國的美國作家之一

浙江工商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省特級專家蔣承勇告訴小時新聞記者:晚清時期,馬克·吐溫就被介紹到中國。他是第三位被翻譯到中國的美國作家,在他之前兩位是朗費羅和斯托夫人。當時他被翻譯成“馬克·曲恆”和“馬克·多槐音”。

馬克·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1950年代,《百萬英鎊》被搬上大銀幕

1914年,進入民國,《小說月報》刊登了他的《百萬鎊》(即《百萬英鎊》)。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作為歐美文學家的代表,馬克吐溫漸漸為國人熟知。

1917年,周瘦鵑翻譯了《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裡面有馬克·吐溫、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魯迅稱這部作品為“昏夜之微光,雞群之鳴鶴”。馬克·吐溫這一譯法也是從周瘦鵑開始的。

馬克·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周瘦鵑《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

1921年,茅盾對這位美國作家大加推崇:“在馬託溫的著作中,不論是長篇短著,都深深地刻鏤著德謨克拉西的思想,這是很可注意的事。”他認為馬克·吐溫的價值在幽默之外,更多在民主思想。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美國文學的接受,表現了極為濃厚的政治色彩。”蔣教授說,即便在1960年代,中美關係到冰點、大批美國作家被擋在門外時,馬克·吐溫不僅未受到任何限制,而且被視為“進步作家”。

制度、價值觀批判:偉大作家的使命就是記錄時代

蔣教授告訴記者:“馬克吐溫在中國的傳播,早期是作為現實主義作家。他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忠實地記錄,對資本主義的問題給以批判和反思。”

這一批判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比如《競選州長》中揭示的美國黨派競爭的弊端,他深入到了民主背後,看到了民主的顯微的層面。正如1921年茅盾對他的認識。

馬克·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蔣承勇教授

他的作品展現19世紀資本主義的弊端,除了制度上,更多是價值觀的反思和批判。比如《百萬英鎊》,就非常準確、深刻地展現了美國社會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一張100萬英鎊的鈔票,可以讓人們的眼光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他要批判這種金錢至上的價值觀。”蔣承勇表示,“這些批判今天仍有現實意義,這是他至今仍被歡迎的原因。偉大作家的使命,就是要記錄他所處時代,對人性、社會進行深度觀察。”

“尤其是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作品中,他通過兒童的視角,展示了人心靈的自由,而不是《百萬英鎊》中被金錢裹挾。讓大家看到兒童的靈性。”

馬克·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孩子們可以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從簡單的事情中找到快樂,以此反襯當時成人世界裡的壓抑,表達對“文明社會”價值觀的不滿。“看似寫兒童,其實寫成人。這是他作品中象徵、隱喻的一面。”蔣承勇說。

蔣承勇認為,與馬克·吐溫相似的是俄國作家果戈裡。針對社會的醜惡,果戈裡會以“哈哈鏡”的方式表現,展示社會的腐朽、愚昧的一面,這種幽默諷刺往往的誇張的。而馬克·吐溫的幽默諷刺類似“放大鏡”,是正面描述的,生動地放大某個細節,讓人們看到問題,會心一笑後有反思。

馬克·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