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檢索--魏麗山西

俗話說一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地下看陝西,五千年地上看山西。

作者為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曾祖父是山西介休人,膝下4個孩子,均為男孩。但不幸的是在那個糧食匱乏,生活條件惡劣,曾祖母與兩個孩子不堪生活重負早早過世,只留下曾祖父,祖父和他最小的兄弟。曾祖父為了溫飽不得不在那個饑荒年代肩挑扁擔,帶著兩個少不更事得孩子一路行乞,最終在山西汾陽紮根落戶,祖父在汾陽開支扇葉,另一個祖父去外地求學。

時間轉瞬即逝,到了我們這一代,自己十五歲便到到外求學,一直到現在已過一十八載,已然很少回到老家,作為工程專業的我,不得不同工程四處奔波,但是也見識了祖國大好江山,瑰麗文化,有趣的民風民俗。同時伴隨著年紀的增長,褪去了年少輕狂,磨平了些許稜角,現在才慢慢的感覺到什麼叫鄉愁,什麼叫思念。

言歸正傳,作為山西人,山西曆史文化悠久,也是黃河文化的代表之一,有著不計其數的文化遺址、帝都古城、雕塑壁畫、佛道聖地、寶剎禪院。革命文物,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

今天就請大家跟隨時間檢索,領略山西這塊文化瑰寶吧


時間檢索--魏麗山西

山西黃河壺口瀑布

時間檢索--魏麗山西

五臺山

時間檢索--魏麗山西

懸空寺

時間檢索--魏麗山西

山西運城關帝相

時間檢索--魏麗山西

大同雁門關

時間檢索--魏麗山西

洪洞大槐樹

時間檢索--魏麗山西

大同雁門關

時間檢索--魏麗山西

杏花村汾酒

時間檢索--魏麗山西

時間檢索--魏麗山西

平遙古城

第一章、山西曆史概括

一、山西的歷史沿革與變遷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

山西是人類和華夏文明發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區域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考古表明,在遠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人類初曙的起源地。運城垣曲縣“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考古還表明:最早約在1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晉南地區繁衍生息,其中運城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發現的火燒骨,把我國範圍內發現的人類用火歷史向前推進了100萬年;約在10~2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山西汾河兩岸和大同、朔州一帶,已經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進入新石器時代,約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山西南部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已達到相當發達的水平;約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史傳“堯都平陽(今臨汾堯都區),舜都蒲坂(今運城永濟市西南),禹都安邑(今運城夏縣西北)”,記載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最早的英雄們在汾河下游創業建都的歷史。近年來,對臨汾襄汾縣陶寺遺址新的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這裡是帝堯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區域。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後我國史前傳說的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信史,中華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實。

約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奴隸制的夏王朝。它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古代原始公社的解體和奴隸社會的開始,開啟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新紀元。夏朝早期的統治中心在今山西晉南夏縣一帶,後隨著地域擴大,統治中心才轉入河南豫西一帶。今夏縣東下馮遺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時,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內,其餘地方則散佈著十幾個方國部落。今運城垣曲縣古城南關和夏縣東下馮等地發現有商代前期完整城址,以及運城平陸縣和長治長子縣等地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銅重器,表明這裡是商王朝的經略要地。

西周初期大規模分封諸侯,山西中南部為十餘個諸侯的領地,其中主要諸侯國是晉國。春秋時期,晉國發展強大,逐步兼併了周邊小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大約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陝西東部,設置有50餘縣,其中山西境內有10餘縣。晉國前期國都在翼(今臨汾翼城縣東南),後期遷都於新田(今臨汾侯馬市)。晉國是郡縣制的起源地,後來秦將這種制度推廣向全國。在今臨汾曲沃縣建有晉國博物館,陳展著考古發掘的晉國“曲村——天馬遺址”的文化歷史;在今臨汾侯馬市建有晉國古都博物館,陳展著晉都新田考古發掘的文物及其文化歷史。春秋後期六卿逐漸強大,國力日漸削弱,至公元前376年為韓、趙、魏三家所瓜分。

戰國時稱瓜分晉國的韓、趙、魏為三晉。《商君書·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戰國策·趙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後世以三晉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別稱山西為三晉。

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秦置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等郡。漢漢武帝元封中年置幷州,統領太原、上黨、雁門、定襄、西河、雲中六郡;其時,河東郡屬司隸,代郡屬幽州。東漢時,幷州始治晉陽,建安十八年(213)幷州併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復置幷州,晉因之,永嘉後陷。

東晉太元中年(383),西燕慕容永稱帝,分置建興郡(今晉城全境),隸司州。建興是南北衝要,地勢險要,爾朱榮曾以司馬子如為建興太守,令其以三千騎兵鎮守建興。

北魏皇始元年(396)仍屬幷州。天興元年(398)遷都平城,置司州,另置秦、東雍、朔、肆、汾五州。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改司州為恆州,另置建、朔、晉、顯、蔚五州。

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陪都”,以河東(今運城)、建興(今晉城)為屏障,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隋煬帝以李淵為山西河東道慰撫大使,山西之名始於此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髒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

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五代周廣順元年(951),劉崇據太原,是為北漢。轄並、汾、遼、沁、石、忻、代、嵐、憲、隆等州。郭威據開封,是為後周。轄澤、潞等州。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滅北漢,改置河東路。遼重熙十三年 (1044)晉北分置西京道。

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澤、潞的鐵煤、絲綢、硫磺,河東的鹽名揚天下。

金為河東、西京兩路,天會六年(1128)又分河東路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

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意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讚。

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書省,九年(1376)改為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轄太原、大同、平陽、澤州、潞安、汾州六府,遼、沁二直隸州。其時,山西等處按察司分設冀寧、冀南、冀北、河東四道,兼察諸府、州,是為省設道之始。

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開闢了著名的萬里茶路、草原絲綢之路,最著名的是山西票號,可謂中國金融之鼻祖。

明代沈思孝在《晉錄》裡的描述最為出名,廣為研究者所徵引:“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有人以太行山之左右,稱山西為山右、山東為山左。謝肇淛《五雜俎》卷四稱:“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則推山右”; “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於新安”,即是。

清為山西省,領太原、平陽、蒲州、潞安、汾州、澤州、大同、寧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絳、隰、沁、遼十州,歸化城、寧遠 托克托、清水河、薩拉齊、和林格爾六廳,以冀寧道、雁平道、河東道、歸綏道兼察之。

清代,晉商足跡進一步遍佈天下,形成喬、常、曹、侯、渠、亢、範、孔等晉商八大家,此外還建有許多商業會館,如山西會館、山陝會館、潞澤會館等。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民國元年(1912)原歸綏道所屬地區脫離山西建為綏遠省,即今內蒙古自治區。民國三年(1914)五月分設冀寧道、雁門道、河東道,十九年(1930)廢道。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鬥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等。以太行山、五臺山、呂梁山為依託建立了晉冀魯豫、晉察冀、晉綏根據地,在我省境內設太行、太嶽、北嶽、晉西北等行署,領導人民堅持對敵鬥爭。

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