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貨插上“翅膀” 村小開起“雲課堂”

山貨插上“翅膀” 村小開起“雲課堂”

巫山縣雙龍鎮洞橋村電商平臺,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本土農產品。截至目前,該平臺已累計實現本地土特產銷售額50多萬元。(攝於4月3日)記者 鄭宇 攝

“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裡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重慶日報記者4月21日從市委網信辦獲悉,去年以來,市委網信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度貧困鄉鎮巫山縣雙龍鎮洞橋村為試點打造網絡扶貧樣本,探索“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創新之路,推動“黨建上網”“山貨上線”“課堂上雲”,破解了黨員分散“黨建難”、土貨滯銷“變現難”、師資薄弱“教育難”等問題。

“黨建上網”

夯實基層組織戰鬥堡壘

洞橋村黨支部共有黨員33名,其中55歲以上黨員21名,黨員居住分散、村裡山路陡峭,不少在家的黨員年事較高、行動不便。

為破解黨員分散“黨建難”,市委網信辦積極協調重慶電信公司,為洞橋村33位黨員配備智能手機,開通脫貧攻堅專項資費的網絡流量,並引入“智慧黨建”系統,開通智慧黨建IPTV“智雲”視頻會議系統,實現市、縣、鎮、村、戶五級聯動,滿足重要信息“同步學”;電視、電腦、手機多屏互動、實時共享,實現支部黨員足不出戶“分散學”;推出黨建信息、網絡課程,確保千里之外“流動學”。

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脫貧攻堅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洞橋村黨支部運用視頻會議系統開展集中學習研討、傳達上級會議精神、遠程指導脆李管護、部署疫情防控等,無論是遠在廣州、成都務工的流動黨員,還是臨時出差在外或因疫情防控隔離在家的支部黨員,都通過這種方式參與各種學習和活動,增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山貨上線”

助力農產品走出大山

黃豆、白蘿蔔幹、蜂蜜、豆豉……這些山貨、土貨經過“鄉土網紅”洞橋村村主任羅輝的手,運往重慶各區縣、上海、北京各地,讓村民的錢包鼓起來了。

電商扶貧是產業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助推貧困地區農產品走出鄉村的重要渠道。

洞橋村地處高山地區,土特產資源豐富,脆李、核桃、土蜂蜜、黃花菜、洋芋、紅苕粉等原生態農產品口味獨特,營養價值很高,深受消費者喜愛,但在盛產期往往堆積在村民手裡,走不出大山。

為打開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山貨上線”,加快電商產業發展,市委網信辦因地制宜啟動“鄉土網紅”工程,在重慶電信“電視商城”中為洞橋村單獨設立扶貧直銷專區;同時對接網絡直播平臺,策劃包裝特色農產品,打造創意品牌,裝點網絡店鋪,組織集中實訓,開展營銷推廣。

說起電商平臺,村裡的貧困戶聶宗翠笑得合不攏嘴。“自從有了電商平臺,我們村的土特產像是插了翅膀。沒想到我家的洋芋和幹黃花,還有自家做的豆豉都能賣錢了。”通過村主任羅輝的電商平臺,聶宗翠的這些土貨成了網上俏貨,僅2019年就為她增加了上萬元的收入。因為品質優良,現在她的土特產還被媒體訂購用作贈送網友的禮品。

“課堂上雲”

阻斷貧困根源代際傳遞

教育是扶志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洞橋村花竹村校在讀小學生共44名,其中35名是留守兒童。市委網信辦經過深入調研,在花竹小學部署“學而思教學系統”“校園錄課雲系統”,將名師名校優質資源的源頭聚合,家長、學生課後可通過機頂盒下載錄課雲應用,回看錄播課程,使地處山區的學校也能隨時共享城裡重點學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形成區域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

洞橋村4社彭知維的兒子和兒媳都在外地務工,他和老伴在家照顧兩個孫子。“學校的這套系統,就像是給娃兒又請了個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學懂的東西,在家下下來再聽聽,就把很多東西學會了。”老彭說,兩個娃都很喜歡“校園錄課雲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