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首場國合黨建講堂 聚焦“檔案裡的初心和使命”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 欒相科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不是為了爭取個人利益,而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4月17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以下簡稱“國際合作中心”),國家檔案局原局長楊冬權正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向國際合作中心廣大黨員幹部授課。

這是2020年首場國合黨建講堂,也是自2018年4月國合黨建講堂開講以來首次嘗試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方式開展講座。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觀察到,當天上線的人數超過60位。國際合作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黃勇參加現場會議,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劉建興、依濱、常皓參加線上會議。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崔琳在開場主持中表示,在疫情期間加強對黨史的學習,有利於廣大黨員幹部增強現實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黨性修養,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形式上受疫情影響雖有所創新,但國合黨建講堂的‘初心’依舊,那就是動員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上來,繼續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紮實推進國際合作中心制度體系建設,更好保障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

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內,楊冬權從兩則珍貴檔案的角度出發,帶領線上線下黨員幹部們一起找尋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他首先介紹了一組中國共產黨一大的檔案。“一大檔案是黨的‘出生證’,是研究黨的一大的基本史料,是黨史之源、黨史之本。”楊冬權向在場黨員幹部展示了部分珍貴的史料照片,他談道,從這些檔案中可以充分看出,理想雖然很崇高,但實現理想需要歷經艱難險阻,實幹永遠是第一位的,今後我們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了“初心”和“使命”。

隨後,楊冬權又介紹了一組上世紀40年代美軍觀察組對中國共產黨評價的檔案,這份檔案是1944年至1945年間,美國在中國的一些“中國通”在到延安和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後得出的。在這份檔案中,美軍觀察組對中國共產黨作出了非常高的評價,指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是對中國共產黨本來並不友好、並且抱有意識形態成見的外國人作出的評價,這些評價又被後來的歷史發展所一一證實。”楊冬權表示,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認識史上的一件大事,為人民服務,既是我們黨的宗旨,也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所以我們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楊局長的講座異常精彩,我感到深受教育和啟發。今後要繼續舉辦這樣好的講座活動,不斷擦亮國合黨建講堂品牌。”黃勇在講座結束後表示。

“冬權局長運用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和檔案文字,選取了兩組檔案來講述中國共產黨成長髮展的歷史,引領大家從中感悟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崔琳在講座結束後評價,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熟悉歷史,熟悉黨史,不僅可以較為清晰地認清現實,更能把握好未來。

在當前疫情防控的新階段,為持續抓好黨的建設工作,切實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黨務統領業務、黨務業務融合發展”的指示要求,受國際合作中心主任黃勇的委託,崔琳在現場給黨員幹部提出了以下三點希望: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紀律作風建設。黨員幹部要意識到,當前仍要繃緊疫情防控之弦,要毫不鬆懈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切實強化紀律作風建設,切實強化自律意識,切實嚴明防疫紀律,切實嚴明對外發聲紀律。

二是創新工作方式,努力做到疫情防控和業務拓展兩不誤。要針對當前人員流動受阻等難題,發揮互聯網平臺優勢,積極通過網上洽談、視頻會議、電話會議等新方式,創新推進業務工作。

三是要圍繞當前重點問題和重點任務,不斷提高專業能力。要不斷加強專業培訓、強化自我學習,構建又博又專、推陳創新的知識結構。要不斷提升研究判斷能力、政策分析能力、敏感信息捕捉能力,努力成為本職工作的行家裡手,切實擔負起服務國家戰略和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心工作的重大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