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2000枚中程導彈,美國要放棄新航母?張召忠:千萬別上當

為了2000枚中程導彈,美國要放棄新航母?張召忠:千萬別上當

近日,美國軍方拋出了一個驚人計劃:

用2000枚導彈替代新航母!

據美國《防務新聞》10月14日報道,美國國防部副部長邁克·格里芬在新聞發佈會上提出了這個觀點:

“讓我們思考一個新問題,如果美國及其西太平洋盟國擁有能夠打擊對手目標的2000枚常規導彈,和一艘新核動力航母比起來,你認為對方會更擔心哪一項?儘管這兩件事花費的錢差不多……”

顯然,“航母無用論”又被拿出來炒冷飯了,但這次還加了盤新菜,“2000枚常規導彈”。

關於航母在高強度的現代軍事武裝衝突中,能否依然保持二戰時的高效比,這個爭論一直存在於美軍內部。在上個世紀末,美軍就開始爭論航母和戰略轟炸機孰優孰劣。如今,他們又開始了新的爭論,到底是陸基彈道導彈好還是航母好。

尤其是在我國70週年國慶閱兵大典上,亮相了東風17、東風41等一批“航母殺手”後,相信很多人受到了“刺激”。

為了2000枚中程導彈,美國要放棄新航母?張召忠:千萬別上當

這位副國防部長為了肯定他的觀點,甚至算了一筆賬:

以美國現有的工業水平和導彈技術,生產裝備一枚常規中程導彈的費用不超過1000萬美元,如果在亞太地區部署2000枚中程導彈,算上新建導彈基地和維護的費用,總計不超過300億美元。

而美國海軍新造的“福特級”航母,大約140億美元,也就是說這批導彈的費用只抵得上2艘新航母的費用,但是2000枚中程導彈部署在第一、第二島鏈,所產生的威懾力肯定比2艘“福特級”航母要大多了。

最後,這位副部長還不忘對自家海軍吐槽了一番,堂堂大國海軍,10艘在役尼米茲級加上2艘在建福特級,總計12艘核動力航母卻只有1艘“里根”號在滿世界跑,航母還堪大用嗎?

這話初聽似乎很有道理,仔細一琢磨根本不是那回事啊,為什麼?

因為對於美軍拋出的“航母無用論”,以前著名軍事評論家張召忠就分析過:

這完全就是一種戰略忽悠,如果航母無用,美國海軍為什麼還計劃新建10艘“福特級”航母?當年這套理論把前蘇聯給忽悠了,現在又拋出來迷惑我們,千萬別上當!

對於局座的觀點,小編非常認同:

首先,除了戰略核武器以外,最具軍事威懾力的武器就是核動力航母。航母具有反應速度快、待機時間長、多維度作戰等能力。中東局勢一緊張,美國航母就現身,南海原本挺安靜的,美國航母也要來刷一下存在感。這背後就是美國追求的大國軍事力量的前沿“存在感”,時刻提醒對手,我的航母就在你家門口。而航母強大的載荷平臺,可以搭載偵察機、戰鬥機、遠程轟炸機以及革命性的作戰無人機,支持美軍的多維度作戰需求。因此,千萬別信什麼“航母無用論”,他就是想把你帶偏了。

為了2000枚中程導彈,美國要放棄新航母?張召忠:千萬別上當

其次,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其實是有計劃地,為的就是這“2000枚中程導彈”。試想一下,你的對手看到你有東風17、東風41了,還能安心睡覺嗎?肯定想方設法在你周圍建起一堵圍牆,才能睡得著。

但2000枚導彈不是光靠嘴說就有的,按照那位副部長算的300億美元也肯定是拿不下的。300億隻算了生產導彈和新建基地的錢,卻沒有把買地錢算在裡面,而現如今最貴的就是地皮了,西太地區,除了關島是美國自己的,要想在其他國家部署中導,錢給少了肯定都不願意。

這錢從哪來?美國每年的軍費開支都是有預算計劃的,蛋糕就這麼大,陸軍要部署中導,海軍和空軍的蛋糕就小了,那位副部長在公開場合這麼“吹風”,很大程度上都是說給國會聽的。

最後,彈道導彈和航母,歸根結底並不是簡單的二選一的問題,而應該是一加一大於二。航母走的是公海,自由航行,全球部署,一有事立馬就可以到現場。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更加依賴航母,因為全球都有自己的經濟利益需要保護,而我們隨著海外經濟的發展,需要保護的專屬區域也越來越多,所以國產航母這條路我們要堅決走下去。

為了2000枚中程導彈,美國要放棄新航母?張召忠:千萬別上當

航母如果是矛,彈道導彈就是盾,有了堅固的盾,才敢放心地亮出矛。過去幾十年,美國自認為沒有對手能威脅到自己,因此忽略了盾的建設。隨著10艘航母的工齡越來越長,休病假的時間也越來越多,矛不鋒利了,就想起了盾。

而我國正好相反,導彈技術歷來是我們的強項,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航母技術,002下水,003在建,未來我們或許並不需要10艘航母,因為矛和盾有機結合,肯定能產生一加一遠大於二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