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應:只用45秒,就決定了一個人對你的看法

首因效應:只用45秒,就決定了一個人對你的看法


什麼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本質應該是一種優先效應。表現為,當對同一人或事物出現不同評價、各種信息雜糅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易於接受前面的信息,因此,它是第一印象所引起的一種心理傾向。

用在初次見面的人身上,首因效應就表現為,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所以,首因效應可以劃分為“第一印象”和“後期的影響”,而“第一印象”也不僅僅就是看待長相,還包括對方的性別、年齡、表情、姿態、身材、 衣著打扮等多種因素。

這種在與一個人初次會面時的,第一個45秒鐘內產生的綜合認知,將會在我們的頭腦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並且,想要通過後期的行為,改變這種主導地位,是非常艱難的。


首因效應:只用45秒,就決定了一個人對你的看法


為什麼會出現首因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在1957年以實驗證明了首因效應的存在。他用兩段杜撰的故事做實驗材料,描寫的是一個叫詹姆的學生生活片斷。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寫成一個熱情並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則把他寫成一個冷淡而內向的人。

洛欽斯把這兩段故事進行了排列組合:一種是將描述詹姆性格熱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寫他性格內向的材料放在後面;一種是將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內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寫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後面;一種是隻出示那段描寫熱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最後一種是隻出示那段描寫冷淡內向的詹姆的故事。

洛欽斯將組合不同的材料,分別讓水平相當的中學生閱讀,並讓他們對詹姆的性格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第一組人中有78%的人認為詹姆是個比較熱情而外向的人;第二組只有18%的人認為詹姆是個外向的人;第三組有95%的人認為詹姆是外向的人;第四組只有3%的人認為詹姆是外向的人。

實驗結果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在決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視的。最先輸入的信息作用最大,大腦處理信息的這種特點是形成首因效應的內在原因。

首因效應:只用45秒,就決定了一個人對你的看法


如何利用首因效應

你知道誰是第一個上太空的人嗎?那麼,第二個人呢?

你知道全世界最高的山叫什麼名字嗎?那麼,第二座的名字你還記得嗎?

20世紀70 年代中期 ,據統計,日本關西地區每年的搬家開支達400多億日元,其中大阪市就達150 億日元 ,奪田千代夫婦審時度勢辦了一家搬家公司。

正當奪田千代為如何宣傳即將成立的搬家公司絞盡腦汁時,手裡的電話號碼簿為她帶來了靈感。日本的電話號碼簿是按行業分類的,同一行業中的排列順序又是以企業的日語字母為序。

於是她便給自己的公司起名叫“阿託搬家公司”,並很快被編入同一行業的首位;同時它還擁有一個好記的電話號碼——01234。

一般來說,平時人們在號碼簿上找搬家公司的電話,排在第一位的公司總是很容易被發現並被記住。奪田千代利用這個規律為自己公司做了一個免費的廣告,很快吸引了大批用戶,逐漸成為同行業中的佼佼者。

心理學發現,人類對任何堪稱“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興趣和極強的記憶能力,而對“第二”、“第三”等等則往往印象不深。

奪田千代巧妙地運用首因效應為自己的公司贏得先機,這是一種開拓性思維方式。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合理運用,才使他們能從人們尚未關注的領域及時發現商機,開拓新的事業領域。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微信裡那麼多人給自己起微信名時,總會加個A、AA、AAA、AAA+了吧。

你是否也看到過,有些公司會宣城自己是,某某行業的領導品牌,某某服務的開創者,某某產品的獨創著,這都是利用了首因效應,在人們心目中佔據一個有效的印象。

沒錯,這也就是“定位”理論的有一種詮釋。

這就是首因效應的一種應用。


首因效應:只用45秒,就決定了一個人對你的看法


最後

對於首因效應,最簡單用法就是記住下面這兩句話:

1、要麼成為第一,要麼成為唯一。

2、與其變成唯一,不如與眾不同。

好了,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