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人之名”:沒想到吧,你看的這些都是同人文

之前,一場由同人文引發的鬧劇至今方興未艾。在很多人看來,同人文只是一個小圈子的產物,一部分人的狂歡,是文學史上一個不怎麼受歡迎的萌新,但其實,在大家都還沒察覺的時候,人家就已經是個大佬了。


而且,它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非主流,冷門文學,很多排斥它,拒絕看的人實際上可能都看過同人作品。

“以同人之名”:沒想到吧,你看的這些都是同人文

同人文,其實並不是指以同性為題材的文章,而是“以同人之名為文”,可以理解為是對某段歷史或某些人物、作品的改編、再創作。


在現代,同人作品比較小眾,最成功的或許就是李碧華受姜大衛狄龍CP影響創作的《霸王別姬》了,而在古代,同人作品卻是源遠流長,精彩紛呈。


在這其中,如果要選出第一位寫同人文的人,那可能就是莊子了。


曾經,喜歡講道理的莊子遇到了難題,“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世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慾望中,跟他們端莊嚴肅的討論問題行不通,而且也都不信自己的,該怎麼辦呢?


“以同人之名”:沒想到吧,你看的這些都是同人文

莊子想出了三種講道理的方法,其中之一便是“重言”。西晉郭象這樣解釋“重言”:“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意思就是說,如果是名人說的話,那麼聽的人十句中就會信七句。


於是,莊子開始在自己的文章中加入了大量的歷史人物故事、言談。不過,莊子是一位經常OOC(即人設脫離原型)的同人寫手,他並不在乎這些故事和言論是不是真實發生過的,而只是單純的借這些人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也就是說,《莊子》中出現的人物和故事,很有可能都是他自己編的!


在這裡面,出場次數最多的就是孔子了,據統計,《莊子》中孔子出場次數高達51次,而且人設還各不相同,工具人實錘了。


如《莊子》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葉公子高要出使齊國,但心中疑懼不安,於是就請教孔子如何保護自己。而孔子的建議是:“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意思就是勸他要順應自然,使心志自在遨遊,寄託於不得已而蓄養心中的精氣,這就是最好的。但這種拋開一切俗務雜念,讓自己不染纖塵.不為俗累的道家避世思想,顯然是與儒家的主張是相違背的。

“以同人之名”:沒想到吧,你看的這些都是同人文

不過,雖然莊子以同人文的方式把自己的主張宣揚的風生水起,但如果要在同人寫手中選一個最成功的,那應該是高鶚了。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因幼子夭折,曹雪芹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中,臥床不起,第二年就因貧病無醫而逝,遺留下《紅樓夢》八十回殘稿。


數十年後,高鶚續寫了後四十回,雖然這部分內容一直備受爭議,但是寫同人寫到能和原作者放在一起共同出版的估計也只有他了。


不過,即便高鶚續寫的同人文能和原作一起出版,但若是有最成功的同人著作投票,小編一定會給《三國演義》和《金瓶梅》投上兩票。


是的,沒錯,這兩部嚴格來說其實也都是同人作品。


《三國演義》不用多說,是羅貫中根據三國曆史和人物進行的一定程度的改編和再創作,而《金瓶梅》更是直接脫胎於《水滸傳》。


在北宋年間,有一位美麗的女人打開了一扇窗,不小心砸到了街上的一位官人,從而引發了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


只是這兩部過於成功,以至於讓人們常常忽視了他們是同人小說的事實。

“以同人之名”:沒想到吧,你看的這些都是同人文

除了這些,歷史上的同人文名作還有很多,如

白居易的《長恨歌》,借用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再加上民間傳說,白居易創作了一個宛轉悱惻,迴環曲折的故事,尤其是最後一部分道士幫助唐玄宗在海上仙山尋找到楊貴妃,真的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而白居易也同樣成為了別人筆下同人文的主人公,元曲大家馬致遠寫的《琵琶行》的同人劇本《江州司馬青衫淚》就寫了他和名妓裴興奴的愛情故事。


在故事裡,白居易和擅長彈奏琵琶的興奴一見傾心,之後白居易遭到了貶謫,兩人經歷了分離、哄騙、重逢等曲折情節,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看了這些,是不是很驚訝,沒想到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作竟然都是同人文。只是對比古今,同人文已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處境。


其實,同人文只是一種常見的作品形式,問題也從來都不在於“同人”,而是在於“文”的具體內容。而且路應該越走越寬,而不是給自己定個框架越走越窄,你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