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姑娘聊冷历史:清初剃发令下的发型,原来并非电视剧那样

剃发令是清朝视汉人是否臣服的重要标志,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多尔衮希冀透过“剃发易服”打击中原民族精神,以少数民族同化主体民族,但对于汉人来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入骨髓,“剃发易服”关系到民族尊严和伦理道德,岂可降志辱身?

就在福王朱由崧于南京登基的这一日,多尔衮出示京城,严令官民剃发易服,言明衣冠悉遵大清制度。此令一出,便即引起汉人激烈反抗,如保定、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曰:“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

为了维持发式,不少人宁愿一死,那种“士可杀不可辱”的风气迅速蔓延开来,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归顺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起义,树帜反清,好不容易平定的北京顿时又陷入一片动荡。

一个月后,剃发令被迫取消,多尔衮发布告示:“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多尔衮取消剃发令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保定、三河等地的人民起义,有人说是因为南京成立了南明政权,若对抵触剃发的百姓施以血腥镇压,那么无数百姓和各地政权就会逃往南方,为敌方源源输入大量血液,于大局不利,所以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转而把精神放向对抗南明。

这段历史大家不陌生,较冷门的是清朝男子的发型。原来清朝初期的发型是将头发全部剃光,只在头顶处留像铜钱大小一样的头发,结成辫子,像老鼠尾巴一样粗细,可以穿过铜钱中央的孔洞,又称“金钱鼠尾”。直到嘉庆以后,头发的面积才逐渐扩大,清末时才变成只剃一半的阴阳头,所以我们现今在电视剧中看见的大辫子,其实是清朝中后期才有的。


台湾姑娘聊冷历史:清初剃发令下的发型,原来并非电视剧那样


台湾姑娘聊冷历史:清初剃发令下的发型,原来并非电视剧那样


台湾姑娘聊冷历史:清初剃发令下的发型,原来并非电视剧那样


后来剃发令这把刀又重新斩落,与一名叫孙之懈的汉臣有关。此人早在清军入关时便主动剃发,以表忠诚,却在上朝时,遭到满官排斥,认为一介汉官没资格与他们为伍。孙之懈灰溜溜地走到汉官行列,却不料汉官不齿他为人,不让其入列。孙之懈几遭羞辱,便上了道奏折:“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孙之懈动动手指,便轻轻地推落剃发令这把刀。

无耻是小人的通行证,崇高是君子的墓志铭,这句话,贯穿五千年文明。

顺治二年五月,随着农民军残余势力和南明政权的瓦解,大局稳定,剃发令又被重新颁布:“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寥寥一语,却是伏尸百万,血流千里,其中尤以嘉定、江阴更为惨烈。

一屠嘉定

顺治二年六月,剃发令一下,嘉定百姓拒不从命,起义反清。降清将领李成栋以大炮轰城,破城后,随即展开屠杀。“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草丛棘,必用长枪乱搅”,杀戮持续一日,莫约三万人惨死。

二屠嘉定

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领四散溃逃的民众再次聚集,占领并控制嘉定,展开一场反屠杀行动,最终被清军镇压下去。嘉定浩劫又起,数十里内,草木尽毁,炊烟断绝。投井者、悬梁者、投河者,不计其数。

三屠嘉定

八月廿六日,原南明总兵吴之蕃率余部反攻嘉定,杀得城内清军猝不及防,溃败。然吴军力微,李成栋率兵反扑,屠刀下,两万人命丧。

血流成河。

江阴八十一日

孤城江阴,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志士率领下,与二十四万清军,浴血奋战八十一日,城破日,军民慷慨就义,无一人投降。

城楼上,一首绝命手书:“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肉身虽灭,英魂不死。


顺治三年,秋,山东爆发农民起义,是时孙之懈贪污受贿,罢官还乡,农民军攻入淄川,将其活捉后,在他头皮遍刺针孔,插上猪毛,示众街市,以惩罚其献媚清廷,最后,孙之懈被凌迟。

汉奸终于死了,然而这时代的伤痕,却难以平复。

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剃发,是因为他们以逐猎维生,大量出汗后,若汗液留在头皮上,在极低温下,很容易冻成冰碴儿,与皮帽黏成一起。满人剃发,乃为了适应自然,留辫则是在北方环境下,更容易区分敌我的社会需求。

明清之间,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王朝更替,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谁当皇帝,都没什么分别,从明末种种迹象来看,也确实说明明朝早已尽失人心,可剃发令一下,一切又都不同了。反满抗清、保卫衣冠、守护传统的情绪凝聚成一股民族意识,“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上至士绅下至黔首,奔走疾呼,抛颅洒血,都投身到这场民族矛盾中。

刀起刀落,茫茫大地,杀得真干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