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小學生打鬧,竟引發爸爸約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家長要牢記這5條

為了替娃出頭“熊家長”在群裡約架

近日,一則“小學家長約架,頭破血流進醫院”的微信對話截圖和視頻在網上熱傳。據瞭解,兩名三年級男生因在學校做操時“踢屁股”,倒水時“絆摔跤”產生摩擦,二人的家長在微信群內發生口角並“約架”。

“陳爸,你是不是沒吃過苦頭!”聊天記錄截圖顯示,其中一名小學生的父親張某因為兒子疑似在校被打,在家長群內率先發難。

被點名的“陳爸”反駁稱,自己兒子確實打了對方三下,但起因是對方做操踢了自己兒子屁股。“陳爸”還不甘示弱地表示:“口氣這麼大,你說,我隨你。”

隨後兩人爭吵升級,火藥味漸濃,並約定第二天早上在校門口見。

家長約架微信群截屏。圖片來自網絡

爭吵中,兩名孩子的媽媽也加入“戰局”。

張媽對陳爸稱:“前幾天我兒子去倒個水,你兒子就絆他一跤,回來說膝蓋疼。我們想孩子頑皮也算了,今天又主動挑事,不能光聽自己孩子的,要去調查調查的。”

陳媽則對張媽說:“麻煩加下你微信,確認下情況!”

形勢愈演愈烈,其他學生家長紛紛在微信群內勸架,希望平息糾紛。

“熊家長”打得頭破血流誰料劇情在娃這裡反轉了

記者從楊浦區相關教育部門瞭解到,由於家長“約架”的微信群裡只有家長沒有老師,老師從其他家長處得知後,已通知了雙方孩子家長到校處理此事。

然而,9月30日早上8點多,陳某就帶著U型鎖直接敲了張某的頭,致後者頭破血流。事發後,學校老師馬上撥打了120和110,張某被送往醫院治療。

記者還從楊浦相關部門獲悉,衝突當天,張某被送往醫院,在醫院對傷口進行處理後,無大礙,當天已離開醫院。目前警方已經介入,雙方家長正在進行調查處置,傷情鑑定也在進行中。

涉事小學也立即將此事上報給了楊浦區教育局。據介紹,學校心理老師將分別和兩位小男孩談心,安撫他們的情緒,並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據瞭解,兩名孩子都是男生,這個年齡段孩子活潑好動,互相之間打鬧一下,引發了一點小摩擦。

為了預防此後再發生同類衝突,學校還將對全校的學生進行行為規範教育,並計劃召開相關家長會。教育局和學校還將邀請楊浦區檢察院的檢察官到校給學生們做講座,並配合公安機關進行後續調查。

據上海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消息,兩個孩子的班主任介紹,在家長髮生衝突之前,兩個孩子的小矛盾已經化解且和好。兩個家長在打架時,他們的孩子正在一起手拉手玩耍!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家長該如何處理

有句話叫“小孩打架不記仇”,也許恰恰是因為他們不像成人那樣較真。對孩子們來說,沒有“吃虧與不吃虧”的概念,所謂“吃虧與不吃虧”都是家長的想法。

所以孩子剛剛打過鬧過,眼淚一干,又在一起親密無間地玩耍。只要能保證孩子的安全,沒有必要把孩子之間的問題看得過於嚴重。如果一點磕碰都不容許發生,那就只能犧牲孩子的活動空間和探索機會,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絕對是弊大於利的。

孩子發生爭執是避免不了的,家長該怎麼處理呢?各位家長一定要牢記以下5條:

(1)判斷這是孩子間的“正常衝突”還是受欺負

孩子的打鬧很多是遊戲的成分,他們會偶爾拉拉同伴的小辮子、拍拍他們的肩膀,但由於他們還不會控制這些動作的度,有時會造成一些傷害事件。平常家長可以提醒孩子,玩鬧的時候不要動作過度,不要打到對方身體比較脆弱的部位,如眼睛等。但是如果孩子的玩鬧沒有造成安全事故,家長沒有必要把孩子之間的打鬥看得過於嚴重。

(2)不要直接插手去警告對方或實施懲罰

孩子之間發生爭執,他們自己處理問題的過程,也是鍛鍊他們處理人際關係的過程。家長聽到的可能是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詞,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是太瞭解,如果直接插手,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麻煩、更復雜。

(3)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小夥伴之間的矛盾,向家長尋求幫助時,家長應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確定最終的解決方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如果事情較嚴重,應與老師和對方家長共同商量解決之策。

如果責任在自己,應主動向對方道歉。

如果責任在對方,應明確告訴孩子這是一種錯誤行為,以防止孩子模仿,並鼓勵孩子心胸要開闊一些,不要斤斤計較。

如果是原則性問題,要教育孩子學會用適當的方法爭取自己的權益。

(4)巧與對方父母溝通,鼓勵孩子正常交往

雙方父母最好能誠懇地交談,彼此諒解,友好地解決問題。孩子是最敏銳的觀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並且在他們幼小的心裡留下父母深刻的印象。友好地解決問題能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為玉帛,在成長過程中,不做“小霸王”。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間常發生爭吵和糾紛,就限制孩子與同伴交往,要創造條件,鼓勵孩子與人交往,讓孩子在衝突和糾紛中獲得體驗,增長與人交往的經驗。

(5)不提倡家長插手,但不等於家長就應該坐視不管

有些情況下,如孩子面臨危險,或是和同學之間的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時,是需要家長了解、參與,並幫助孩子協調解決的。如果需要介入,也要記住放寬心態,抱著協助的態度,而不是主動地替代幫辦。在孩子向你求助時,要問孩子:“你希望我為你做什麼?”聽取孩子的請求後,家長應該提供機會,讓孩子體驗一些積極的解決方案,例如“不打不成交”、“握手言和”等。

雖然不提倡家長插手,但不等於家長就應該坐視不管。家長要對孩子表達信任和提供支持,可以對孩子說“我相信你能想辦法處理好這件事”,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和小夥伴產生矛盾並不是壞事,家長要教會孩子正確處理矛盾的方法,讓化解矛盾的過程變為促進孩子成長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