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近日,一則“小學家長約架,頭破血流進醫院”的微信對話截圖和視頻在網上熱傳。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網傳截圖顯示,兩名三年級男生因在校做操時“踢屁股”,倒水時“絆摔跤”產生摩擦,於是兩名學生家長在微信群內發生口角,隨後兩人爭吵升級,火藥味漸濃,並約定第二天早上在校門口見。


於是,第二天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對此有網友表示:孩子不懂事,家長也跟著胡鬧。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據悉,網上所傳家長“約架”事件發生在9月30日上午,由於家長“約架”的微信群裡只有家長沒有老師,老師從其他家長處得知後,已通知了雙方孩子的媽媽到校處理此事。


然而,9月30日早上8點多,陳某就帶著U型鎖直接敲了張某的頭,致後者頭破血流。事發後,學校老師馬上撥打了120和110,張某被送往醫院治療。


涉事小學也立即將此事上報給了楊浦區教育局。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據介紹,學校心理老師將分別和兩位小男孩談心,安撫他們的情緒,並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兩名孩子都是男生,這個年齡段孩子活潑好動,互相之間打鬧一下,引發了一點小摩擦,在家長髮生衝突之前,兩個孩子小矛盾已經化解且和好了。


8月21日,上海松江,一男子因自家孩子的積木被搶,掌摑他人小孩。原本是孩子玩耍間的小爭奪,但一方家長竟因自己家的孩子吃了虧,而動手毆打併持續推搡對方孩子。目前,該男子因毆打他人被拘留。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時間經過報道後,引發網友熱議:“孩子間起衝突家長該不該介入?”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看到孩子被欺負,很多家長難以抑制暴躁情緒,成為替孩子出氣的“打手”,甚至做出令人憤慨震驚的事情。


2020年7月17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了一條執行死刑的命令,被執行人名叫林建廈。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2018年9月,一名10歲男童和林建廈的女兒發生摩擦,他將小男孩帶到男廁所,狠心結束了他的生命,隨後報警自首。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無獨有偶。去年5月,江西上饒市第五小學,何某某放學回家告訴父親王某建在學校受到了劉某某的欺負。經多方調解,王某建不肯罷休,次日攜帶屠宰刀闖進學校,將劉某某刺死。同年11月,王某建被判處死刑。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有網友論斷,“這不是一個父親的正義復仇,是一個心理不健康男性的故意殺人案件”。


但無論孩子之間有多大矛盾,家長都不應該成為新的施暴者,更不應該揮刀刺向另一個孩子。


當然,衝動到要去殺人的家長,永遠是少數。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兒童社交專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說,孩子從4歲左右,就會開始測試自己的社交權力,看看自己的影響力有多大。


有一部分孩子選擇的方法,就是欺負別人。這就像一歲的寶寶故意往地上扔食物一樣。那些跟著去欺負人的孩子,也是想借此感受一下自己的力量。


還有一些孩子欺負人,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去正確表達自己的願望,明明是想交個朋友,卻故意用拽頭髮來引起關注。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這些孩子倒不是真的很壞,而且可以讓家長寬寬心的是,在7歲,也就是小學一二年級以前,這樣的行為還不會上升到“霸凌”。因為7歲以前,“小霸王們”的組織還比較鬆散,不會組成一個固定組織來霸凌固定的孩子。


但是,這些“小霸王們”如果家長不注重引導,將來有可能走上霸凌之路,而且這類孩子,其實比被欺負的孩子更容易遭受集體的排擠、遭受真正的社交創傷,家長千萬不要覺得自家孩子欺負別人沒事。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那麼,小霸王們欺負人的行為模式是怎麼樣的呢?


他們一開始的行為是試探性的。先挑選一些人,可能推一下、拉一下、嘲笑幾句,來試探對方的反應。每個孩子都可能沒什麼原因的隨機的被選上,但美國的青少年問題專家Joel Haber博士研究後發現,“特別”一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試探對象。比如瘦弱一些的、戴眼鏡的、有口音的、髮型衣服有些不一樣的等等。另外,落單的、看起來好欺負的孩子,也容易被試探。


這樣看來,每個孩子都很難避免被試探著欺負一兩次,我們要避免的,是讓孩子持續地被欺負。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Joel Haber在分析了大量的案例之後發現,真正讓孩子被持續欺負、甚至被霸凌的原因,並不是“特別”或者“看著好欺負”這些表面的因素,而是孩子被試探後的表現——他們通常表現得過度的慌張、過度的憤怒或者激動。


這很好理解。想象一下那種玩具橡膠鴨子,一捏就發出尖銳的聲音,這會讓捏的人覺得好玩,所以會不停地去捏。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其實孩子之間的吵架和打架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尤其是對於3-7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吵架吵不過就動手,搶東西搶不過就動手的情況。甚至不知道是什麼理由,一言不合就動手的時候。簡直可以說是很少有孩子從來沒動過手,從來沒亂髮過脾氣。一方面,這個時期孩子的

自我意識在高速發展

,自我意識變得很強。但同時

控制情緒

的能力又很差,所以非常容易“惹是生非”。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的

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強

。有的孩子是說話慢,跟小夥伴發生爭吵了,一旦自己落到了下風,就會通過動手來維護自己的“尊嚴”。也有一部分要歸咎於

環境的不良影響

,可能在家裡經常捱打。也可能是父母或長輩對他打了別的孩子搶東西的行為,沒有進行正確引導,無形中助漲了孩子的氣焰。導致孩子會從欺負他人身上去尋找平衡和“樂趣”。


在孩子的世界中,與成人不同的是,他們上一秒惡語相向,下一秒就和好如初了。


衝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必不可少,但如何把握好時機,讓他們在衝突中學會處理問題,把衝突轉化為成長的機會,父母的引導態度很重要。


霍思燕在《你好媽媽》節目中,就曾聊到了兒子嗯哼在學校被同學欺負的事。她說,有次嗯哼跟她聊天,無意中說出了自己在學校被同學打了。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霍思燕聽了之後,很震驚也很生氣,差點脫口而出:“那你就打回去啊……”,但她最後還是把這句話硬生生嚥了回去。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冷靜下來後,霍思燕趁兒子玩耍的時候,詢問了他當時被打的情景。隨後,她又主動聯繫了嗯哼的老師進行溝通,並拜託老師多加留意嗯哼的狀態。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霍思燕說自己之所以做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當時並沒有在現場,不能辨別誰對誰錯,而且她認為男孩之間的打打鬧鬧都是很正常的,父母貿然干預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不能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防止孩子被欺負,也是父母們要教會的問題。”


上海兩名小學生小打小鬧,引雙方家長“約架”,打的頭破血流


孩子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凱瑟琳·凱利·萊內曾經有一句話是:為什麼童年的記憶特別真切,那是因為它們是最初的人生體驗,帶著某種特殊的味道。


一個人長大後的樣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許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這件華麗的袍子充滿著時間的蝨子,它們牢牢地抓著,怎麼也甩不掉。


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而這一點,或許從孩子開始面對這個世界,就開始需要讓TA知道了。



給“欺負者”家長的建議


1.正確扮演“領導者角色”。學會合作以及遵守規則。


2.及時鼓勵。當觀察到孩子友善的交往行為時,儘量及時鼓勵肯定。


3.理性溝通。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合適方法。


4.以身示範。讓孩子切身體會,感情移入,學會在集體中為別人著想,尊重別人的感受。


給“被欺負者”家長的建議


1.重視孩子的感受,接納與安撫情緒,

減輕孩子此時的自我否定感,幫助孩子承認和接受各種感受,進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2.理性溝通,示範幾種自我保護方法。可以先在輕鬆的氛圍內與孩子討論以後遇到類似事情怎麼辦。如果娃自己想不出來,可以提供一些方法。如大聲呼喊,抓住對方的手,推開或擋住對方的胳膊。在日常中可以帶娃多鍛鍊,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3.引導孩子多參與到小朋友的遊戲中。如果需要開始時可以先由家長帶著孩子去參與,在這樣的情景中向孩子示範瞭如何加入遊戲的方法。參與遊戲也為孩子積累社交經驗。


-END-

去哪家族·恆心致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