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打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她說:

“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


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言下之意,正是在強調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規矩不能違背。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


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強調敬畏,她在此前分析青少年犯罪行為時也曾多次提到過,人犯罪的原因是沒有敬畏之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敬畏要遭災殃。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父母最大的悲哀,

是付出全部卻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前兩天就看到一則新聞:孩子沉迷網遊充值4萬元,而這錢卻是他媽媽背了4萬袋水泥辛辛苦苦賺來的!


這孩子還把轉賬記錄都刪除,生怕家長髮現了捱罵。


這說明他明明知道這是媽媽的血汗錢,卻依然不以為意,不僅自己在遊戲賬戶裡充值了2萬多,還給同學充值了1萬多。


他媽媽絕望地哭了,孩子一邊捱打一邊還委屈地說:

“你總是埋怨我,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是啊,媽媽每天都要在外面忙著賺錢養家,累死累活搬了幾萬份水泥才能掙些錢,可孩子只看到媽媽不管他、不陪他,只看到自己一犯錯就遭到埋怨和指責。


這世上誰都不容易,但最可悲的,是父母付出全部卻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你以為自己辛辛苦苦賺錢養家,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給孩子吃好穿好就已經盡到自己做父母的責任;


你以為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千依百順地疼愛就能讓孩子懂事些,長大的過程中能夠少受些苦。


可殊不知,父母的無私,培養出來的也許是個熊孩子,父母的寵溺,也許會逐漸醞釀成悲哀的人生。


近些年,這樣的新聞不在少數。


一個10歲男孩在家毆打自己的母親,拳拳到肉,招招致命,而母親一點反抗的跡象也沒有。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人來人往的廣場上,一個孩子當街掐母親的喉嚨,並要求她下跪,而只是因為母親不肯給孩子買玩具。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生而不養是罪,但養而不育,育而不善又何嘗不是種孽,還是種自作孽。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優秀孩子是管出來的

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管教的勇氣》裡有句話:“教育孩子,小時候要狠管,長大後給他翅膀。”


很多時候我們對熊孩子恨鐵不成鋼,但更可恨的,是從小不對孩子嚴管的熊家長。


西安有兩個熊孩子從高樓往底下扔磚頭,所幸沒砸傷人,保安抓到人後,孩子家長反而說:

“又沒砸到人,把孩子嚇著了。”


去年大學畢業季,一工程學院畢業生剛搭建好的畢業作品地標被一個熊孩子拆毀,孩子家長回應:

“你們應該圈起來,孩子又不懂事。”


“孩子不懂事”、“又沒有人受傷”、“怎麼還和孩子計較”......熊父母和優秀父母的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


很多熊父母從根本上就沒有意識到:嚴管是愛,放縱才是害。


教育專家李玫瑾說過:

“6歲之前性格養成,如果有些問題沒解決,後邊家長就管不了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不行管教之責,又有什麼資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優秀的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才是慣出來的。


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六歲時,曾因一件小事向母親說謊。


他以為沒什麼大事,因為母親從來都是溫柔善良,左右鄰居都清楚。


可那天傍晚,梁啟超第一次見到了母親盛怒的樣子。


他害怕地掩飾自己的錯誤,可迎來的卻是母親更盛的怒氣,她怒打了梁啟超幾十下才停下,並給他立下了“不許說謊”的家庭規矩。


直到後來,梁啟超稍微長大了一些,母親才鄭重地解釋給他聽為什麼不能說謊。


孩子還小不懂事,那就該打打、該罵罵,只要別讓打罵成為孩子生活的常態。


孩子不喜歡聽道理,就給他立規矩,明確什麼行為該賞,什麼行為該罰,他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


教育路上,父母要做一個狠人,越小開始糾正孩子的壞毛病,孩子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教育必須要有懲罰手段

你不管教孩子,社會會替你狠狠教育


英國議院曾通過一條法規,大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


說白了,就是允許老師在孩子屢教不改的時候進行一定程度的體罰。


但其實,最該實行這個義務的,不是老師,而是家長。


也許會有人說,現在不推崇打罵了,孩子學習已經很累了,再給他增加壓力他會受不住的,還是快樂教育更加素質化。


可惜,有幾個實行快樂教育的家庭是真正成功的?


而那些真正在快樂教育的環境下長大起來的孩子真的沒有在犯錯時受過懲罰嗎?


學習上就沒遇到過壓力嗎?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發表過一篇演講,他說:

“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還必須管教、必須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快樂的!”

教育必須要有懲罰手段。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家長罵幾句,苦口婆心和孩子講道理就會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後再也不犯嗎?


不可能的。


不要期待孩子的自覺性,也不要指望你簡單講幾個道理孩子就能大徹大悟,如果教育這麼簡單,也不會有那麼多家庭的孩子誤入歧途。


說到底,父母還是要負起管教的責任來,不該偷的懶別偷,寬嚴並濟,孩子才不會養成一個人人厭惡的惡魔。


第六季《奇葩說》有一道辯題是:在公共場合遇到熊孩子,父母無動於衷,我該不該教育他們?


選手嶽嶽說:

“社會對熊孩子的教育,遠不止過肩摔、飛毛腿,更不只是打罵和批評。一切皆教育。”


你不管教好孩子,社會會替你狠狠教育。


而等到那時,再後悔也為時晚矣。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管教孩子的“四不”和“四要”


  • 四不:


1. 不要經常因為小事抱怨、遷怒孩子


很多父母白天累了一天,回到家就會拿無辜的孩子撒氣,明明只是一件小事,孩子也沒犯什麼錯,好好引導他就行,卻偏偏要大發脾氣,惹得孩子又委屈又害怕。


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也會逐漸明白父母的行為是錯誤的,在下一次做錯事受到教育時反而會以此來反駁批評父母,父母的親和力和威嚴性都會大打折扣。


2. 不要只顧賺錢而忽略孩子的教育問題


孩子不是隻要提供吃穿住行就能健康長大,家長不是隻要賺錢養家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什麼都不做。


在教育上偷懶,吃虧的是你孩子的人生,要知道,他本可以活得更優秀。


3. 不要放大孩子的錯誤


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孩子犯了多大的錯,就受多大的懲罰。


不是每一種錯誤都是大錯,也不是每一種錯誤都非得打罵,針對不同的問題要有不同的教育手段,不要藉著父母的威嚴肆意辱罵、毆打孩子,這不是管教,這是家暴。


4. 不要總是滿足孩子的要求


無節制地滿足孩子,孩子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多。一味地寵溺,終將釀成大禍。


有選擇性地去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有原則性地拒絕孩子無理的要求。


才能恰到好處地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


不要輕易對孩子讓步。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 四要:


1. 要經常關注孩子的行為舉止


不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注,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


有些孩子甚至會故意闖禍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及時關注,才能及時糾正孩子成長路上出現的問題。


及時關注,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


2. 要給孩子制定規矩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越早給孩子制定好規矩,他才能越早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才會對是非黑白有個基本認識。


規矩最好落實成紙質文件,照著規矩嚴格執行獎懲,孩子會漸漸明白為人處事的底線是什麼。


3. 要時常監督孩子的學習


成年人都沒辦法自覺學習和工作,又怎能指望孩子的自覺性。


每天儘量抽出時間來陪伴和監督孩子學習,直到孩子已經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4. 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管教要帶有指點意義,而非一味地懲罰和控制孩子。


最好的教育,莫過於言傳身教。家長做到位了,又何愁孩子變“熊”。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更沒有完美的教育。


我們只有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才能讓孩子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生而為人的基本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