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又是一年深秋至,遍野農忙秋收時。在我們家鄉,往年中秋節前後,農民就進入了秋收的時間。而今年有些特殊,農曆閏四月,這二十四節氣裡的白露剛過,莊戶人的忙秋就已經開始了。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首先收的是春玉米。解釋一下,在膠東地區,有種春玉米、秋玉米之說,春玉米播種時間早,生育期長,產量高,一般四月初種八月末收,秋玉米就是在冬小麥收穫後播種,大致在6月份左右。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同步收穫的重頭戲就是花生了,我們老家這裡方言稱之為“果子”,我興致的從網上搜索了一下,花生的名字還不少,叫落生、叫落花生、叫長生果,也有叫老生、長生、落地松、永生果,還有地方叫泥豆、番豆、地豆、唐人豆等等,花生它還有個好聽的英語名,叫peanut,or Groundnut。

落花生的老家在南美洲的巴西、秘魯一帶。早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花生才開始了國際性的長途旅行。它最先來到非洲的幾內亞,以後又由葡萄牙人把它帶到亞洲、歐洲等地。大約在15世紀末或16世紀初,花生傳到了中國。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記得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課本里學過一篇敘事散文叫《落花生》,是中國現代作家許地山於1922年創作的,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描述了一家人收穫花生的情景,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言歸正傳,還是幹自己的活,說自己的事吧。

父親走了三年,家裡的地也不種了,六十多歲的母親也種不動了。再加上前些年開始在村裡的苗圃裡打工,閒暇之餘打理打理小菜園就很好了。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前年,娘在南嶺種了一畝花生,到了收穫的時候自己著了急。望著葉落果熟的花生,她舉起钁頭一钁一钁的刨,然後再蹲下來抖擻包圍著花生的泥土。一個人,根本不出活,加之母親歲數大了,望著人家用手扶拖拉機豁一下,光抖擻省勁,她更是著急上火。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到了秋收的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莊稼,說實話真是誰也顧不上誰。老孃是幸運的,有時候遇上鄰地的老少爺們,有拖拉機的都主動去幫忙豁上幾壟,大舅和妗子自家的顧不上收,先跑來幫著收。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俗話說,帳好還人情難打。我勸娘說,明年(也就是今年)別種了,願意種就少種點,自己吃點。

今年真是很特殊,春節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到了各行各業,在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之下,穩住了形勢,取得了抗疫大的勝利。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我也要打扮一下自己的果果試驗田,娘說那些空別閒著了,種上點玉米、花生、地瓜,我說行,反正也種不多,主要的是去年家裡置辦上了一輛電動三輪車,往家裡拉莊稼也方便些。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春去夏至,夏去秋來,眼看著綠油油的田野也漸漸變成片片金黃,農民忙碌的身影在土地上多了起來。樸實的農民,應該是最令人尊重的職業,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著幸福生活,民以食為天,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我們的幸福源泉,糧食是千千萬萬辛勤的農民創造的,勤儉節約不要忘,自己在城裡創好了,家裡的父母不要忘。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現在的農村,大多數呈現出老齡化現象,種地的農民40來歲的很少,50來歲的也不多,反而60-70來歲的佔大多數,甚至80多歲的還在辛苦的種地。

很多子女們都跟我一樣,都不想讓年邁的父母們種地了,可是老人們不聽,依然堅守著土地,初心不變。其實有許多農民也不願意種地了,因為外出打工比種地划算,但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流轉的出去,所以……

而今,每個鄉鎮每個村莊都或多或少的出現了閒置的荒地。你說,怎麼辦?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今年雨水破天荒的格外多,多得令人聞雨色變。從夏天一直下到了秋天,不是隔三差五,而是幾乎天天,有點像南方的梅雨季節,到了秋天稍微好一些,但也基本上好上兩天,就會來上一場雨,真是令人頭疼。城裡的內澇,讓開車的司機苦惱;農村的雨水,讓農民犯愁。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秋收已經開始了,由於連續不斷的大雨,導致了許多村莊生產路沖毀了不少,坑坑窪窪,寸步難行,更別說農用機械啦。我那電動三輪車,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走著,也渾身直冒冷汗。

遇到這樣的破路,鄉親們最多的一句話,“沒方子走”“這莊稼怎麼往家拾掇”“村幹部也不知道修修”……

是啊,農民還是很樸實的,遇到這些事,也只是發發牢騷,默默地在充滿危險的道路上小心翼翼的朝家裡搬運著糧食,又能怎麼辦呢?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好不容易到了坡裡,與腰齊高的雜草叢生,早已看不出道路的輪廓,有些地方被雨水衝得已經無法過車。我把車放在了距離那塊地的一百米遠,這周邊的農戶肯定跟我一樣著急。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雖然雨水很多,但春玉米的確長勢不錯,每一個大玉米棒子都挺稀罕人。和娘倆人一起掰,不一會就掰滿了編織袋,玉米秸隨著玉米掰完就用鐮刀割倒,這樣既涼快又不搔拉人。生怕裝滿了三路車,走到路上翻了車,於是就試探著拉四袋子,第一趟感覺還可以,第二趟就開始多放一袋子。極少幹農活的我,該出力時就得出力,給老孃的減輕一下勞動壓力,開始扛五袋六袋的還不錯,沒事拿著手機拍拍照片,開心的發發朋友圈,可是後來越扛越累,越到最後就是扛不起來了,渾身無力,腰痠腿疼,娘還幫我發肩膀上,我有些自嘲自己了,連這力氣都出不了,還當什麼農民,真不夠丟人的。是啊,當人生從踏入社會開始,每個人都要去面對各種各樣的考試,考取各種各樣的證件,那麼做一名合格的農民是不是也應該列為考試呢?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一袋一袋,螞蟻搬家,好不容易拉回了家,倘若路好走能走,這力氣還真就不用這麼費勁。老孃既高興又心疼,望著這些坎坷不平的路說,明年不種了。

第二天,老早趕回老家,拉花生。還是這塊地,娘早早的把花生一捆一捆的背到了我能把車放到最近的地方,沒有辦法,還是螞蟻搬家。

望著滿山遍野的莊稼,玉米、花生和地瓜,一樣一樣漸漸成熟,農民都要一樣一樣收回家,我們家種的少,背也揹回家,那些種了二畝、三畝、甚者五六七八畝的,將在這個漫長的秋收裡,戰鬥。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離家較近的場裡,娘也種了些花生。車是沒有門了,我就一捆一捆往家背,記得小時候去坡裡拾過草,一提籃一小背,輕輕鬆鬆回家跟娘要好吃的。現在再背起來,雖然長大了,可是這生疏的肩膀再不是小時候那種充滿了期望的肩膀。顆粒歸倉,這是必須要做到的。娘去苗圃幹活去了,我儘快把這花生揹回家,這樣娘就不用背這些花生了。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拾草繩子結實耐用,背在後背上,溼漉的花生蔓增加了不少的重量,勒的肩膀生疼,三趟背不完就五趟,五趟背不完就六趟七趟,有人說挑,走路都費勁,就不折騰了。

汗水從頭流到腳,最可惡的是那些黑底白花的蚊子,飛到皮膚上,不抓緊趕走,立馬一個苞,背一趟下來,就被叮了五六個。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堅持就是勝利,累並快樂著,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把花生一點點搬回了家,娘下班後看到揹回來的花生,欣慰的笑了。

花生好吃,這收穫真不易。奉勸所有的朋友們,粒粒皆辛苦,一定要珍惜糧食,糧食來之不易。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鄉村記憶 l 又是一年秋收時

後六月作者簡介:

劉衍法,筆名後六月,中共黨員,青島西海岸新區六汪鎮人。青島西海岸新區紅十字會會員,青島西海岸新區熱血情公益服務中心宣傳負責人,無償獻血志願服務隊黨小組成員,創辦後六月小記者團,訪談建國前老黨員、老戰士,採寫革命歷史紅色故事。當兵十六年,喜歡寫作、攝影、踢足球、旅遊等,在知名文學網絡發表詩歌、散文、小說等作品近100萬字。系青島作家協會會員、青島西海岸新區作家協會會員、青島西海岸新區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其中長篇小說《墨城庵》、《琴島愛情故事》發表簽約《風起中文網》,作品發表於《中國散文網》《風起中文網》《文企聯誼》《散文網》《膠南信息港》以及《青島西海岸報》《宗初藝術傳媒》《我愛西海岸》《家在黃島》等媒體,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