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州志》卷之三:連平公署(官署衙門)

  《連平州志》卷三後半部分講連平州的公署。公署即古代官員辦公的處所,《周禮》稱官府,唐代以後稱衙署、公署、公廨、衙門。衙門本作“牙門”,也叫六扇門。“牙門”系古代軍事用語,是軍旅營門的別稱。古時常用猛獸的利牙來象徵武力,軍事長官們往往將猛獸的爪、牙置於辦公處。後來嫌麻煩,就在軍營門外以木頭刻畫成大型獸牙作飾,營中還出現了旗杆端飾有獸牙、邊緣剪裁成齒形的牙旗。於是,營門也被形象地稱作“牙門”,漢代時這一名稱逐漸移用於官府,並被誤傳為“衙門”。唐朝以後,“衙門”一詞廣為流行。

  隨著朝代的更迭,國內殘存的古代衙署曲指可數,連平州的公署也已蕩然無存,只能故紙堆裡探尋。本文除州署外,順帶介紹連平備荒用的倉厫(米倉)、防禦用的大炮以及水陸交通要道的地方巡檢署(派出所)。歡迎關注照牛排的微信公號(iZhaoNiuPai)——

  王者向民而治凡百有位,依方定署以為臨民敷政之所。至於自公宴息,有室有廬得以退思補過。國家體恤臣工典至渥矣,靖共矢臨汝之心,竂屬協寅恭之誼,為棠蔭為去思,斯無曠厥居,豈徒美輪奐侈壯觀已哉,志公署。

《連平州志》卷之三:連平公署(官署衙門)

南陽府署(南陽知府衙門),難唸的經攝於2017年

  州署在城正中,堂三間,扁曰“萬服”,左為贊政廳(今廢),右為龍亭庫(候修)。戒石亭在堂之前,南為儀門,又南為正門(康熙三年,知州羅拱垣修)。後堂如堂之數,堂後為水心門,知州舍居後堂之北。堂之東、西各廳三間,其額東曰“新新”,西曰“無悶”舍居,吏目舍居堂之東。東西兩廡各舍五間,則六曹居焉(康熙七年,知州高光國重修)。

《連平州志》卷之三:連平公署(官署衙門)

連平州城全圖,清雍正八年(1730年)

  儀門之外,左祠地祇(迎賓胥於此焉),右列長豐倉,而廣鎮庫居堂之右(久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州石楞機於堂左建造一間),州獄在儀門外之西鋪。在獄之南,申明亭在正門左,旌善亭在正門右。南為照牆,牆之東、西柵坊,知州高光國題東曰“悅安”,西曰“強教”。署之前後左右俱築重牆,有巷曰“提鈴”,伺宿者每夜巡哨以嚴防護州。前、東、西俱為官地,街民承批豎店左右共22間,歲終入租以補不足之工食。

  倉厫

  牟志曰,深山窮峪,石田土瘠,豐年苦賤,一遇饑饉,仰給無告,萬一有警,夫誰與守?應受蒿目憂之,用磚造庫甫畢,議建倉稟,見土磚不堪久貯,追原建倉銀30兩,捐俸銀45兩買木貿匠。飭候任巡檢陳綸督造倉厫一棟,在儀門右,計五間,高一丈九尺(約6.65米),深亦如之,各寬一丈五尺,每間載穀一千斛有奇,六閱月告成。舍之南堂三間,又南正門三間,扁曰“長豐”。蒙兩廣制院熊(文燦)捐銀200兩,南贛撫院潘捐銀100兩,受捐銀30兩,共糴穀1400石,溢以秋冬積穀,始覺倉稟漸充。

《連平州志》卷之三:連平公署(官署衙門)

民國20年,連平上坪謝氏為御饑荒在瑄公祠設立“義倉”

  適春大飢(明末州初1636年連平州鬧饑荒),初附流民,死者相枕。具文詳請設法賑救,前項倉穀升斗不敢擅動,報冊盤查以備緩急,後之同志者宜日增不宜日減,即出陳入新嚴行清理,萬不可一日空虛也。山城重計,此為吃緊第一,著真之慎之(迄今倉仍舊基,屢經修建,責歸本任,故不序)。

  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年)春,大冶飢。夏,

連平飢。  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年)夏,廣寧、連平、龍川、海陽、揭陽、澄海、嘉應州大飢。秋,慶元、龍南、潛江、酉陽、江陵、遠安、荊州、鄖西、江陵、監利飢。  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年)春,蒼梧飢,死者以千計。夏,長寧、連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飢。

  清朝康熙年間連平遭遇的三次饑荒,照牛排摘自《清史稿·志十九 災異五》www.ZhaoNiuPai.com

  砲位(附)

  東、西、南三樓大鉎砲三位,各重一千觔,原兩廣總督熊公文燦捐造,指揮使楊棟、把總曾欽、曾富督造。

  康熙十四年(1675年),通城士民捐造鉎砲24位,重八十至百觔不等(存庫)。

  守城大鐵砲一位(存庫,今失)。

《連平州志》卷之三:連平公署(官署衙門)

清鑄鐵炮(東源縣木京東江河道出土,河源市博物館藏)

  分司

  憲臺分司在城南稍左,大堂三間,南為儀門,又南為頭門三間。後堂如堂之數,堂之北舍亦如之,堂之前、東、西兩廊各五間,堂之西廳事三間,廳後如之。儀門外右祀地祇,頭門外照牆,牆外官地,周圍築以土牆。順治間城守吳章據為己署,後還公,嗣因贊政廳廢,歷任捕廳借居焉,閱久頹廢,現在西廳併廳後三間。

  忠信司巡檢署

  明初屬河源縣,建州割隸於州署。在裡之下峝環植以竹,廳三間,後舍三間,南為正門。門之外,右建祠堂二間,一祀司城隍,一祀關夫子,巡檢朔望行香於此。署廢基平,歷任者俱賃民房,康熙十年巡檢李夢龍捐貲重建,規制狹淺,今漸破漏,前後左右皆司地。

《連平州志》卷之三:連平公署(官署衙門)

忠信巡檢司和長吉巡檢司設於明初,據嘉靖35年版《惠州府志·建置志》

  長吉巡檢署

  明初為水西司,隆慶三年[1569年]建長寧縣屬於縣,崇禎七年[1634年]建連平州隸於州。其署原在水西地,今廢址存,州初移建百口塘王公祠北,今署廢,任此者賃民舍居焉。“戈羅筆山高五百餘丈,峰皆鋒銳,如戈戟羅列,故名。為一邑之鎖錀”(據乾隆21年版《長寧縣誌·疆輿志》)。不僅地勢險要,長吉司還是東江沿新豐江進入長寧縣的水路必經之地,可見該司具有明顯的要道防控作用。

  另據《清宣宗實錄》和光緒七年(1881年)版《惠州府志·建置二》記載,道光22年[1842年]還增設了上坪巡檢司(移廣東欽州那陳巡檢司到上坪[改鑄廣東移駐連平州上坪巡檢印信]),司署在州北三十里(今連平上坪鎮)。該司位於連平州北上江西的必經之路上,用以控制交通要道。

《連平州志》卷之三:連平公署(官署衙門)

長吉司巡檢衙署所在的隆街百叟墟,建於明萬曆年間,原稱“百口塘墟”,因有能停船百艘的開闊碼頭而得名

  照牛排注:巡檢司始於五代,在元朝,明朝與清代為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類似公安派出所)。巡檢司一般設於關津要道要地,歸當地州縣管轄,巡檢統領相應數量的弓兵(明初忠信巡檢司設巡檢員1員,配弓兵40名),負責稽查往來行人,打擊走私,緝捕盜賊。據《清實錄光緒朝實錄》載,光緒甲辰(1904年),“連平州忠信裡司巡檢王為深,辦事粗率,頗滋物議。連平州長吉里司巡檢羅祖蔭,聲名平常,罔知自愛。”說明清末還有忠信巡檢司和長吉巡檢司。

  註釋:向民而治【天剛亮就開始治事,形容勤於政事】,凡百【無論如何】,自公【盡心奉公】,宴息【宴樂和安居】,渥【wò,厚】,寅恭【恭敬】,厥居【住所逆氣不舒心】,侈【chǐ,過分】,扁【同“匾”,匾額】,廡【wǔ,古代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屋子】,六曹【宋徽宗時,州縣亦設置六曹,稱之為兵曹、刑曹、工曹、禮曹、戶曹、吏曹。故俗以六曹為地方胥吏之通稱】,地祇【dì qí,據民間傳說,地祇是屬於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嶽、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就是歷史上的人物死後神化的,包括先祖、先師、功臣,以及其他歷文人物】,厫【áo,同“廒”,圍起的園倉】,仰給【依靠別人供給】,無告【有痛苦而無處訴說】,蒿目【hāo mù,極目遠望】,飭【chì,舊指上級命令下級】,穀【gǔ,同“谷”】,斛【hú,一斛本為十鬥,後來改為五斗】,糴【dí,同“糴”,買進糧食,與糶tiào(糶)相對】,吃【chī,同“吃”】,砲【pào,同“炮”】,鉎【shēng,鐵鏽】,觔【jīn,同“斤”】,憲【xiàn,同“憲”,漢稱御史所居官署為憲臺,後亦用為地方官吏對知府以上長官的尊稱】,頭門【即正門】,賃【lìn,租賃】。

《連平州志》卷之三:連平公署(官署衙門)

河南內鄉縣衙儀門,裡面是正堂

參考資料:新華字典,百度百科;

  《連平州志》,牟應受、韓師愈、盧廷俊、何深、顏希聖,明清;

  《連平縣誌》,連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13年;

  《清史稿·志十九 災異五》,趙爾巽,1927年;

  《明清時期廣東惠州府巡檢司的空間格局變遷研究》,周偉峰、黃忠鑫,2016年

往期回顧

  《連平州志》雍正八年(1730年)版下載;

  雍正《連平州志·序》:揭秘連平起源之迷;

  《重修連平州志》凡例: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的區別;

  《重修連平州志》舊志敘:牟爺是如何在連平白手起家的;

  《連平州志》卷之一:星野(星宿和分野);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連平州志》卷之一:連平八景圖(老八景);

  連平新八景,哪個旅遊景點最好玩?

  《連平州志》卷之一:建置1、2、3、4、5

  《連平州志》卷之二:疆域、山川、連平風俗

  《連平州志》卷之三:連平城池、連平公署

↓↓↓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查看原文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