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匈奴和亲,表面上看跌了面子,其实收益极深

下嫁戎庭远,和亲汉礼优。

汉朝建立伊始,正赶上北方草原部落政权的巅峰时期,虽然包括高祖和众多汉军将领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畏惧和匈奴开战,但是最终高祖还是接受了娄敬的和亲建议,用自己的女儿(后被宫女替换)和大量资源,换取了汉匈间短暂的和平。

汉朝和匈奴和亲,表面上看跌了面子,其实收益极深

汉匈和亲

揭开表面看本质,和亲可以看作是汉朝寻找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和匈奴达成协议,用向对方的资源输出换取双方的友好睦邻关系,通俗点地说就是花钱买平安。从表面上看,四百年国运的强汉此举似乎有点丢面儿,不过仔细对比汉朝的付出和收获,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娄敬和亲建议中的一句话至关重要

高祖下了白登山后,对没有听从娄敬的建议十分后悔,于是亲自去和他认错,并且格外重视他的所有建议。

为了解除汉匈危机,娄敬提出了和亲的建议,除了让汉家派出身份尊贵的长公主入匈外,娄敬的一句话至关重要:

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

汉朝和匈奴和亲,表面上看跌了面子,其实收益极深

娄敬像

这句话表明了一个态度,那就是汉朝即使向匈奴输送物资,也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节制地输送,而是要把社会生产中富余的物资,作为主要的礼物。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即使普通人家嫁女,也要准备大量的嫁妆,同样,男方也要提供对等的彩礼。一般来说,无论是嫁妆和彩礼,都是越珍贵方能显示出嫁娶双方的诚心。

由于中原民族的农耕文明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所以在社会发展程度上远远超过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核心资源是牲畜和矿产,中原地区的物资对于他们来说,绝大部分都是新鲜和实用的,即使是在中原社会中积聚的大量富余产品,也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

汉朝和匈奴和亲,表面上看跌了面子,其实收益极深

麻制衣物

因此,在选择礼物时,汉朝选择了大量此类商品,比如陶制炊具,麻布衣服等低端商品。这些商品在中原地区的市场逐步收窄,积压了大量库存,难以打开销路,然而比起匈奴人的石制炊具、兽皮衣服,这些商品又显示出了极大的竞争力,成为了他们乐于接受的物资。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低端商品和撑门面的奇珍异宝,能成为军需物资的资源,汉朝完全没有给与对方。

和亲前后,汉军真实实力完胜匈奴

始皇帝前无古人地完成了大一统,向汉民族注入了中原一统的概念,也为汉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族奠定了法理基础。

无论中原内部如何争斗,在面对外侮时,总是能放下成见、戮力同心、一致对外。

当初楚汉争霸之际,中原各方势力基本都被卷入其中,所幸外部狄戎部落没有趁虚而入,倒也少了一番麻烦。

汉朝和匈奴和亲,表面上看跌了面子,其实收益极深

匈奴形象

就连太史公也特意强调,正是这种混战局面,才给了匈奴崛起的机会,如果汉民族提前介入,匈奴是否会成为草原霸主还属未知:

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

白登之战时,从兵法的角度来看,汉军被围困死地,补给不足,完全不是匈奴的对手。

汉承秦制,士兵只携带三天口粮,在北方严寒地区作战时,御寒衣物进一步挤占了随身干粮的空间,因此在白登山上的汉军已然面对缺粮的局面了,包括许多人手指都被冻掉了,其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就是在这种绝境下,十倍于汉军的匈奴骑兵都无法突破汉军沿山设立的防守体系,充分证明了汉军强大的战斗力。

考虑到中原大地三十六郡源源不断的补充兵源和后勤保障,以及此时被软禁在长安的淮阴侯,如果汉朝重视匈奴,拿出全部力量,其真实实力必然完胜匈奴。可是高祖不战求和,这也是后人对和亲充满诟病的关键之处。

高祖为稳定天下形势愿意做出让步

其实,对于高祖来说,北方的匈奴并不是心头大患。这次御驾亲征,正是他轻视对手的体现,如果他真的重视匈奴,以他虚张声势的的性格,绝对是躲在最后的。

高祖的真正心头大患有两个,第一个是尾大不掉的异姓诸侯王,第二个是刘氏江山的稳固。

汉朝和匈奴和亲,表面上看跌了面子,其实收益极深

汉高祖刘邦

绝大多数异姓诸侯王,都是当年高祖亲自分封的,这些人或者是从丰沛便携带本部势力客从于高祖,或者是在楚汉之中选择了汉军,当年霸王尚存时,异姓诸侯王作为牵制西楚军的主力,立下了汗马功劳,获得分封也是必然,然而在天下一统后,他们则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霸王。

此时的高祖俨然花甲老人,戎马一生的他对自己的寿数也有着大概推测,既然自己无法追求长生,

那么他就要在死前肃清危害刘氏统治的一切隐患。

在高祖看来,由于吕后小自己二十岁,自己死后她必然会全力维护汉惠帝,在吕后老去的这段时间,惠帝又可以茁壮成长,建立自己的权力架构,再加上自己分封的本性诸侯王,他们足以保护刘氏江山。

所以自己眼下要做的,并不是和草原上不懂礼数的蛮夷混战,而是要仔细寻找国内的牵制隐患,争取尽可能多地拔除这些隐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牺牲一些物资甚至是一个鲁元公主,也就不在话下了。

汉朝和匈奴和亲,表面上看跌了面子,其实收益极深

汉匈战争

纵观我国的古代史,我们会发现中原政权对抗游牧政权,基本有三种选择,分别是以战争为主的抵抗政策,以强大的武力威慑匈奴。以和亲为主的亲善政策,实现和平方式的资源互通。以躲避为主的迁都政策,尽最大能力统治核心区域。

这三种选择,分别代表了实力从强到弱不同时期的最优抗敌方案。

在许多人看来,对于犯我华夏族,必须采取虽远必诛的方针,但是考虑到打击高机动性又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战争成本过高,因此战争并不是最优方案。换句话说,不是我们打不过,而是打不起。

汉朝和匈奴和亲,表面上看跌了面子,其实收益极深

善于机动作战的游牧民族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存在,才会出现慎战、和亲甚至迁都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出现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损耗,利用中原政权掌握的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在社会财富积累到一个极值时,完全可以大军出动,毕其功于一役。

如此看来,虽然中原政权的和亲政策存在着示弱的思想,并且无端付出了大量资源,但是归根结底,占据了主导权的中原政权才是受益最深的一方。


参考文献:

【1】《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唐 郑愔

【2】《史记·七十列传·匈奴列传》

【3】《史记·七十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