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期的雕刻艺术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乾陵——是初唐时期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是我国唯一的一座两个皇帝的合葬陵寝和目前所知唯一没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它的保护、考古调查及研究,一再受到世人的关注。

乾陵格局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北门外6公里处的梁山上,距西安市约85公里,是唐关中十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陵墓。据史载,唐高宗生前选陵于好畸县梁山,因其位居长安西北,即八卦的乾方,故称乾陵。梁山地势险要,东为豹谷,西为漠谷,从黄土高原的台地上平拔而起,三峰耸立,气势雄伟。北峰最高,上摩烟霄,海拔1048公尺,是乾陵“玄宫”所在,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为陵之天然门户。

初唐时期的雕刻艺术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乾陵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道两侧的石刻作品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抚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初唐时期的雕刻艺术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石刻的风格

华表,或称神通石柱,刻胡桃形的柱顶,胡桃是摩尼宝珠,是一种从佛教演化出来的建筑形式。华表是八棱形,多边形柱身,方形的基座,柱身上下交接处均雕有莲瓣,每个棱面都刻有精致的蔓草。陵前置华表,是以陵墓象征宫殿,远望去巍巍矗立,衬托出壮观、庄严、肃穆而宏伟的气氛。

翼马,又称龙马,其特点是马的前肢有双翼,做腾空飞起之状,肌肉健壮,翼上刻有美丽的朵文纹,这显然是是受希腊波斯艺术风格的影响。据说有作为的皇帝才能见到龙马,表示贤君盛世,因雕龙马置陵前。也有人认为是受升仙思想的影响,带羽之马供神灵飞升成仙。

初唐时期的雕刻艺术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翼马

乾陵内城朱雀门前石狮一对,这对蹲狮高3.35米,形体高大,昂首挺胸,前肢挺拔,肌肉突出,巨头、卷毛、突目、隆鼻、阔口、利齿、巍然蹲踞于陵前,雄风威武,令人望而生畏。

无字碑

武则天晚年,侄儿武三思把持朝政,政宪大乱。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拥立中宗复位。同年11月,武则天病死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去皇帝尊号,终年82岁。神龙二年(706年)5月,重新启开乾陵墓道,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武则天的无字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各线刻高4.12米的“升龙图”。碑座阳面线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无字碑唐时立,但不铭唐人一字,留下诸多待解之谜。

初唐时期的雕刻艺术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至明崇祯六年(1633年)的530年间有“往来登眺者题咏诗篇刊其上”,计39人42段。其中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朗君行记”题刻是用被称为“二十世纪之谜”的罕见的契丹文字镌刻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乾陵石刻可以说是初唐石刻艺术的总汇,尽管不少石刻作品已经被损毁,但是存世的作品依然可以一窥当时的雕刻艺术。

初唐时期的雕刻艺术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