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監護的故事:匪夷所思的“心律失常”

臨床經過

心內科、急重症醫生是外科醫生安全手術的保障,工作幾年,已經記不清多少次收到手術室及外科的緊急會診單了。這一次會診了一位從手術室轉過來的患者,麻醉師說患者在手術中有心律不齊,而且有嚴重的心動過緩,最慢時40次/分左右,給予異丙腎上腺素微量泵注射提升心率,但效果欠佳,患者心率波動幅度較大。

分析與處理

翻看病歷,術前患者並沒有心動過緩,心電圖顯示有偶發室性早搏。我觀察心電監護,發現患者的心率波動非常大,可在10秒內由90次/分突然降到40次/分,如此反覆。我聽診發現患者的心率並不慢,存在節律不齊,有頻發的早搏,再觀察看一下監護儀,終於明白。原來患者為頻發的室性早搏,但由於該患者的室性早搏呈“矮胖型”,振幅特別小,機器不能識別心電信號,當患者室性早搏特別多時,監護儀顯示的心率就特別慢,當室性早搏少時顯示的心率就很快恢復正常了。我立刻讓護士停用異丙腎上腺素。監護儀的心律失常導聯原來為II導聯,我把它設置成室性早搏振幅較高的另外一個導聯,結果“心動過緩”立刻消失了,監護儀也不再報警了。這個病例讓我想起不久前的另一個病案,那次正好與這次相反,值班護士告訴我有一位患者的監護儀總是報警“心動過速”。我站在心電監護儀前觀察,發現患者的心率可由90次/分左右突然升至180次/分左右,不過患者的心電圖並沒有變化,R-R間距也沒有因為“心動過速”而縮短。最後發現是因為患者的T波特別地高,與R波差不多,監護儀把T波誤當成R波,因而顯示心率數值成倍地增加。我把監護導聯由II導聯改為T波振幅比較低的另外一個導聯後“心動過速”再也沒有發生了。

心得體會

(1)科技的進步為醫學的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臨床上不斷更新的監測手段為我們的診治決策帶來了更多的方法和依據。誠然,全面先進的各種監測手段對臨床工作有重要的價值,但亦帶來了一些顯而易見的弊端。臨床中我們診治疾病時,很多時候過分地依賴醫療器械的檢查,而忽視了一些大內科或者大外科的臨床基本功。很多同行不禁感慨:現在很多醫生離開了檢查,就不知道如何診治疾病了。

(2)作為新一代年輕醫生,要重視病史採集、視觸叩聽這些內科臨床基本功。老一輩醫學工作者的長期積累及經驗時醫學史上重要的一筆,值得我們傳承發揚。對疾病作出正確診治決策,離不開不斷更新進步的相關器械檢查,同樣也不能忽視臨床基本功。

(3)器械輔助檢查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及可靠性,有時甚至會產生極大的偏差,如果一味地盲目相信,而不去結合其他臨床資料加以辯證分析,極可能導致誤診誤治。如上面提供的兩例病案,如果早期就注意輔以基本的聽診檢查,就不會有後來錯誤的診斷和治療。因此,作為一名醫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還要有紮實的物理診斷知識,更要細心,並且注重臨床基本功,才能在工作中對一些奇怪的醫學現象作出正確的分析。

經典箴言

不能盲目相信儀器上的數值,應該具體分析其可靠性,注意結合其他一些病史資料,去偽存真,才能對病情作出正確的判斷。

心電監護的故事:匪夷所思的“心律失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