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蘊章:啟功書法在民國算一般,但他的書論很精到,醍醐灌頂

說起啟功先生,你是因為什麼認識他的呢?是因為他的書畫作品,還是文物鑑定的成就?是因為他對《紅樓》的鑽研,還是他北大教授的身份?

我瞭解到啟功先生是因為他的書法。但,誠如題目所言,田蘊章先生說,啟功先生的字很一般,甚至並不能稱為書法家,他為人稱道,是有其他的優勢。

這又是怎麼回事?

說起來也要為啟功先生鳴個冤。因為啟功先生本人並沒有以書法家自居過,現今所有的名號都是別人給的。相反,自始至終啟功先生都說自己的書法並沒有達到成家的地步,只是在那個年代上過私塾的人的基本功罷了。有人願意請他題字,他也從不拒絕。甚至還自我調侃,題過的字太多了,就差公廁沒有題字了。

所以接下來的敘述中,我們只談客觀,不對啟功先生的人品等做出評價,畢竟從諸位大家的評論與啟功先生的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啟功先生為人謙遜誠懇,實為榜樣。

田蘊章:啟功書法在民國算一般,但他的書論很精到,醍醐灌頂

一、人物生平

啟功先生並非漢人,而是生於1912年的北京滿族人。說到身世,啟功先生的家世非常顯赫,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子。

但早在啟功先生曾祖父那一輩,便主動請求革去自己的職位與封地俸祿,成為了一介平民。因此,啟功先生並不十分在意或看重這個身份,外人面前也鮮少提及。

先生自稱為姓“啟”名“功”,字“元白”,早年間為了祈福曾經拜一名喇嘛為師,並取了一個喇嘛的名字,所以啟功先生又名察格多爾扎布。

但名字也只是一個代號,除卻這些身世方面,啟功先生本人的成就也十分地耀眼。除卻他並不引以為傲的書法外,啟功先生也十分擅長繪畫,極擅長繪畫,山水竹石,各種靜物在他的筆下靈動明豔,富有趣味。

田蘊章:啟功書法在民國算一般,但他的書論很精到,醍醐灌頂

但,啟功先生有這麼一句評價自己的話:“書不如畫,畫不如文物鑑定。”由於從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老師們都是些舊時文人,教授書法繪畫技藝主要是靠觀察與臨摹,自小與這些東西打交道,也自然為辨別真假打下基礎。

因此,在啟功先生的人生履歷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實是文物鑑定,尤擅長書畫鑑定。這也是啟功先生耗費精力最長,用功最為刻苦的一門。

田蘊章:啟功書法在民國算一般,但他的書論很精到,醍醐灌頂

說完了上面這些,再說說今天的主角書法吧。

啟功先生的書法,照例來說,並不是什麼能夠拿出來大肆誇耀的水平。若以專業角度,啟功先生的書法雖然很美,但也只算中規中矩,並無什麼創新之處。不知是否注意,人們好像總是很沉溺於造星運動,這種現象在前些年更甚。想來啟光先生被鼓吹為書法家,也正是那個時候的事。

所以在啟功先生被捧上神壇,各處誇讚的時候,評價啟功先生“書法一般”的田蘊章,就遭到了一陣猛烈的抨擊。這是不理智的。然而好在,他看起來並不在意這些事,該說的時候還是會直言不諱,這倒給說真話者些許寬慰。

且田蘊章在評價這件事情時有個前提是“與民國時期的書法家相比”,若論其筋骨,尚且稱得上優秀,但就任其靈動,變幻,著實是與其他大家相差一些。

除此之外,林散之稱啟功的字有書卷氣,是學者的字。這話精妙,作為對書家的誇獎有些不夠,但也肯定了啟功先生的成就,觀點說盡,卻看來滿是誇讚。

田蘊章:啟功書法在民國算一般,但他的書論很精到,醍醐灌頂

或許由於家學限制,啟功字並未跳脫出館閣體,甚至始終被其束縛。字字工整,但行筆單薄,筆法過於周正,章法雖美,格局不夠大。又由於追求協調之美,筆法上的取捨導致氣勢上相較於其他書家,弱了一重。且最為人詬病的黃金分割寫字,更是將書法美限制並程式化。

單論書法,若是更通俗些作比,大約是:啟功之書,如同素質很高的一支軍隊,整整齊齊站在那裡,有筋有骨,十分規矩。而其他大家之書,則更似走在歷史中的美人,各有千秋。

其實說歸書法,審美本就主觀,高低之間本就不應當存在什麼鄙視鏈。如果大家的審美千篇一致,那就抹煞了書法與繪畫存在的意義。

田蘊章:啟功書法在民國算一般,但他的書論很精到,醍醐灌頂

二、啟功論書

前面都是說啟功先生不好之處,單論人短處實在不光明,所以接下來,我們也看看這後半句“書論精到,醍醐灌頂。”

這話就十分妥帖。因為除了“書法家”之外,啟功先生還有一個名號是書法教育家。他總能用最幽默風趣的語言來解釋問題,記錄感悟。讓人讀之總有醍醐灌頂之感。

接觸過書法的人大概都會知道這本書,便是那本鼎鼎有名的《論書絕句》。這是論書詩中的精品,各種闡釋鞭辟入裡,實在是非常值得細細品讀。本來應當具有相當地位與知名度,卻由於書法這些年逐漸沒落,成了小眾中的小眾。傳到現在,實在沒有幾個人知曉了。

田蘊章:啟功書法在民國算一般,但他的書論很精到,醍醐灌頂

學識淺薄,資料奇缺,因此觀點可能有失偏駁,還望指出。

其一便是,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老師總會教育我們,臨摹時候,要先看準字,體會過後再下筆,字不在多,在精,寫書法並不簡單的,要動腦子。

初學時並不能理解其中深意,只覺得覺書法是一項技能,臨摹像了便可,大家無非是想讓自己的字端正一些,好在一些國考裡面,不至於因為“”龍飛鳳舞”字體而扣分。如今偶然翻開《論書絕句》,讀到這句:“準中之熟,從心所欲,視為工夫之致”便豁然開朗。

若非仔細觀察體會,也只是只解其型,不解其風骨。那可是弄丟了書法最珍貴的東西。只有深刻體會過這個字的筋骨血肉,然後化為己用,才算是完成了臨摹這一道工序。不由得敬佩啟功先生對問題拿捏之的精準,觀點之犀利。

田蘊章:啟功書法在民國算一般,但他的書論很精到,醍醐灌頂

其二便是,在學習書法過程中,書法老師總說:寫字要找好骨架,基礎功要紮實。因此,頭一年,我們寫了一年的筆畫。這話在啟功先生嘴裡又是如何解讀的?

啟功先生雲:“行筆如亂水通人過,結字如懸崖置屋牢。”這句話便不如上一句好懂。但仔細想想,大概是說:行筆要穩重,正如人立於湍急的河流之中,若非穩穩地站住,定是要被流水擊倒的。結構要穩定,彷彿是懸崖峭壁上的小屋,結實牢固。這兩個“穩”做到了,才能在穩中求變。

其三便是用具,通看其篇,用筆總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毛筆總會讓你在書法練習的過程中事半功倍而不好的毛筆。非但不會與你的說法有任何加成,甚至會拖你後腿。這點之於啟功先生的解釋,便是那句“金杖系井繩,難用徒嚇人。

歷來筆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總是被人們寄予更深更高的含義。甚至有不少人,樂意將其視為身份的象徵。其實這種做法並沒有什麼錯誤,只是從書法的角度而言,筆作為一個工具,實在不應當丟失了作為工具的能力。若是不趁手,不合格的筆,哪怕裝飾的再金貴,也只是,金杖上面繫了個井繩,徒有其表,十分難用罷了。

田蘊章:啟功書法在民國算一般,但他的書論很精到,醍醐灌頂

其四便是,書中啟功先生好像並不鼓吹大家閱讀書法相關的理論書籍。在啟功先生看來,得先看帖臨帖學帖,多加練習,三五年後再看一些理論書籍。

乍聽好像與其他學問有著好大的差別。哪怕書畫一家的繪畫,也要求我們先打好素描基礎,再進行寫意創作。為何書法如此特殊,究其原因特殊倒也不特殊。很簡單的一點在於,倘若你從未接觸過書法,只給你一本《啟功論書》,你能參悟多少?

若你天賦卓絕,一點即通。你從未下筆寫過一字,如何體會先生提出的問題呢?況且有許多問題得是大量的練習之後才會發現的。若是體會不了,那麼即便是都記住了,也只是刻在腦子裡的死知識罷了,看了也是白費。

只因書法並不是一門研究死知識的學科,融會貫通,穩中求變,才是書法的追求。

田蘊章:啟功書法在民國算一般,但他的書論很精到,醍醐灌頂

三、體悟啟功論

通讀了一遍才發現,啟功先生的書論流傳至今,備受好評,著實是名不虛傳。許多的觀點在如今看來也對我們學習書法有著相當大的幫助。當然,古今書法一脈相承,總歸是有相通之處。

若涉及藝術,總歸離不開一個“悟”字,書法自然也不例外。從這個角度來看,啟功先生自然是擁有極高悟性的。

努力和天賦佔比是同樣重要的,能夠參透本質,訓練之爐火純青,便能成為一代名家。但若能參透並加以改革,就會走向新的臺階。

古今中外藝術造詣頗高的先賢們,皆是如此。只是可惜啟功先生的境界只止於前者,並非不能,只是先生此生更有其他所愛,這也未嘗不是啟功先生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