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們讚賞的西方教育,更適合這個功利的世界

近日,俞敏洪在直播中一番言論,又在網絡上引起不小爭議。

他說,有條件的家庭,在孩子讀完初中或高中後,出國留學,是個不錯的選擇。建議首選西方國家,尤其美國和英國這樣的教育大國。他們的教育還是很厲害的。

前段時間,關於包機接在英小留學生回國的事,網絡上炒得轟轟烈烈。大多數人持反對態度。這完全可以理解:一是擔心輸入性風險,二是對留學生有成見。

用“成見”這個詞,可以會得罪一些網友。他們認為這不是成見。理由也很充分:高端人才留學不歸國、留學之後改國籍等現象屢見不鮮。兼之最近又有留學生在網上曝出恨國言論,更坐實了留學生的負面形象。

這種語境中,俞敏洪還在推崇西方教育,建議中國家庭送孩子去美國和英國留學,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好在俞敏洪表態觀點時,設定了“讀完初中或高中”的前置條件,沒有建議未成年人出國留學,否則板磚更多。

俞敏洪們讚賞的西方教育,更適合這個功利的世界

在公眾的認知裡,名人說話,應該觀點含蓄,留有餘地,不可鋒芒畢露。

但俞敏洪不是這樣。五十多歲人了,說話滿嘴跑火車,像個不成熟的毛頭小夥子。

但又怎麼可能?他是成功企業家,資深教育人。情商智商,肯定比一般人高很多。

俞敏洪這人有意思,常作驚人之論,乍看挑戰常識,細思又未必沒道理。

比如說“女性的墮落導致國家的墮落”“中國的老師一年不讀三五本書,遠遠教不了中國的學生”等。

每句話都得罪了一個龐大群體,引來口誅筆伐。但他似乎不在意,說話照樣沒遮攔。

我仔細分析了上述兩句話的語境。前一句,俞敏洪實際想表達的是,中國女性社會地位提高了,一定程度上引導了社會價值觀。只不過,他把這種影響因子,直接表述為因果關係,從而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

另一句基本屬實。但把矛頭直指教師,而不分析現象背後的深層根源,就有些不負責任了。

究其原因,俞敏洪雖然是在國內接受的教育,但做外語培訓多年,已經高度認同和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思想。其個性也一定程度被塑造,表現出明顯的西式風格。

中國人內斂含蓄,西方人熱烈張揚。中國人說話要考慮對方的感受,西方人說話更重視意思表達。

俞敏洪們讚賞的西方教育,更適合這個功利的世界

中西文化的差異,也表現在中西教育的差異。

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嚴復曾說,“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中國誇多識,西人尊多知”。

中國的武俠小說中,主角進階的重要轉折點,往往是得到上古秘笈。西方科幻作品比較多,人們從創造中獲取偉大力量。

中國人勤學苦讀、博聞強記,滿腹經綸。但探索新知的勇氣和精神,卻不如西方人。

中國的教育強調順從,西方的教育追求自由。

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楊振寧也說過,中國的傳統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學,強調守規矩。這種教法也有好處,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更容易通過各種考試。但對做研究卻有妨礙,因為以前都是別人指著你走路,現在忽然要自己找路,就很茫然。

總的來說,中國的教育,重視傳授知識。西方的教育,重視探索知識。這裡面,其實也有文化基因的影響。

甲骨文的“教”,是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左上方是鞭子,左下方是小孩,右邊是拿鞭子的人。合起來的意思,是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學習知識。

而拉丁文的“教育(EduiSre)”一詞,有“引出”的含義。意思是,教育要引導孩子固有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中國的教育是社會本位論,定位為“上行下效”。西方的教育從個人本位論出發,定位為引導和發掘。

俞敏洪們讚賞的西方教育,更適合這個功利的世界

兩種教育模式孰優孰劣,要一分為二看。

從創新與發展的角度看,無疑西方教育有優勢。

中國人強調“老祖宗的規矩不能壞”,所以閉關鎖國的晚清落後捱打。西方人熱衷於航海探索新世界,在與自然博鬥的過程中實現了戰鬥力迭代。

西方國家引領了現代科技潮流,起步更早、基礎深厚是主要原因,與西方的創新教育也密不可分。以“傳授”為主的教育,是在舊知裡繞圈圈。以引導和探索為主的教育,不設定邊界,更容易發現新天地。

所以中國的優秀學子,多數在國外取得卓越成就,牆內開花牆外香。我們常常歸咎於國內的科研環境不好。“環境”是個相當複雜的東西,教育也是其內涵之一。

但是,西方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重大災難面前,卻很難形成合力。

以此次疫情在歐洲蔓延為例,英國首先採取的策略,竟然是“群體免疫”。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其實英國人有他們的道理。沒有合法的理由,是不能限制公民出行、社交等活動自由的。不僅僅擔心民眾牴觸,決策者的觀點也是這樣。

後來發現情形不對,被迫實施封閉管理。但在執行上,還是難像我們一樣落實到位,不留死角。這也是西方國家在這場抗疫戰中的一個死穴。

俞敏洪們讚賞的西方教育,更適合這個功利的世界

個體是社會的一個原子。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過度釋放,是一個“熵增”的過程,終將削弱制度的約束力,導致有序的社會走向混沌無序。

而中國的教育始終為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設定邊界,從而確保社會始終有序運行。這也是我們在這場疫情中,雖然失了先手,卻然能最早控制局面的重要原因。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教育優勢。

俞敏洪長期從事英語培訓工作,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表現出對西方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推崇,這很正常。在這個功利的世界,接受西方的教育,確實能讓我們更快獲取生存技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中華文明能夠綿延五千年不絕,決非偶然。以半個世紀的成功論英雄,未免過於短視,或許我們需要一個更寬廣的時空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