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十三花的來歷

柞水十三花的來歷

唐高宗顯慶年間,孫思邈在陝西商洛柞水牛背梁一帶採藥行醫。其時,當地痢疾肆虐,患者無數,尤以孩童為劇。目睹此狀,孫思邈入山採集黨參、山藥、百合、丹桂、甘菊、玫瑰、金銀花、商芝、秋海棠、斷腸草、梅英等草藥,與土雞、豬肉、土豆、蘿蔔、豆腐、糯米配製成藥膳以方便患者食用,並分別裝在12個碗和1個盤子裡。食借藥力,藥助食威,有效地遏制了時疫蔓延。

後來,當地百姓仿效孫思邈的養生之道,製作了“十三花”,主要有:藥膳羊肉、牛肉,枸杞豬心,掛霜桃仁,蕨根粉條,枸杞拌苦瓜,酥炸山藥,油炸銀杏果,杏仁拌青菜,冰糖大棗,天麻燉土雞,黨參燉豬肺,何首烏燉豬肚等。

柞水十三花的來歷

這道菜之所以命名為“十三花”,源於《易經·繫辭上傳》之說。“十三”為“九”與“四”之和。“九”是天,“四”是地。“十三”寓意為天人感應、天地和諧。藥膳的取名既用“醫”也用“易”,實為典型的中醫思維。

柞水十三花的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