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世家變簪纓世家,兩漢經學的興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閥地位轉變?

在中國歷史上,讀書人和文化歷來受到統治者和民間的雙重追捧,但是將知識與官爵如此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的,一定要數兩漢時期

經學世家轉變為簪纓世家的過程。

所謂簪纓世家,就是世代為官的世家門閥。後來的科舉制看似直接確立了讀書就能出人頭地的途徑,但那只是個人的出人頭地,在兩漢經學世家之中,讀書不僅事可以使自己當官,而且還能帶動家族一起當官,哪怕你本身讀書並不太行。

正如後來漢代童謠中所說的那樣“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要知道在漢朝察舉製為選官制度的前提下,孝廉基本上就可以看做是官員預備役了。然而只要你出身世家,不用苦讀詩書,也不用孝順父母,到時候自然有門閥將你舉為孝廉。

那麼在走向簪纓世家的過程之中,兩漢經學的興起,究竟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一、秦末戰亂後,對文化價值的重塑,促使經學世家興起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以來,中國古代歷史開始進入了封建時代,但秦二世而亡,只來得及勉強建立起封建國家的大致結構,在文化上並沒有太多建樹。

經學世家變簪纓世家,兩漢經學的興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閥地位轉變?

漢代五經之一的《詩經》

更兼之秦始皇為了統一天下思想,“焚書坑儒”,限制自由思想的傳播,到了漢朝繼承天下的時候,經過多年戰亂,很多從上古流傳下來的文化思想禮法,制度等等都斷了傳承。

班固所著的《漢書》之中說:

“古世相革,皆承聖王之烈,今漢獨收孤秦之弊。”

大致意思就是漢朝作為歷史上第二個封建國家,其國家制度,社會文化方面,與先前時期的奴隸制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但是秦朝卻因為短暫,沒有留下太多能讓漢朝借鑑的東西。

在這種前提之下,整個社會對於文化傳承的需求,是非常激烈的。換句話說,在一個滿目瘡痍,卻又全新的社會結構裡,誰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建立新的規則,這個時候,誰能從傳承之中找到力量,誰就能擁有話語權。

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室,當然對這種話語權是極為渴盼的,而且希望將這種話語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經學世家變簪纓世家,兩漢經學的興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閥地位轉變?

促成儒家和皇室結合的董仲舒

在如此現實之下,漢代很多學者深入到故紙堆之中,試圖從殘缺不全的歷史記載之中,找到文明傳承的密碼,給新世界建立完善的規則提供想法。

這些人,往往因為家傳著某部先秦時代繼承下來的古“經”,而被稱為經學大家。經學大家從古經之中搜集上古的社會制度,然後結合漢代現實,給普通百姓劃定新的禮法,規矩,從而獲得社會話語權。

因為古老的宗族制度,知識在漢代一直被看做是家族最核心的秘密,輕易不會傳人,只能傳承給自己的子孫,這就使得經學大家對於經學的解釋,一般只在家族內部,導致經學世家擁有了社會話語權,從而受到皇帝的重視,徵辟為官。

這就是經學世家走向簪纓世家的第一步,以知識壟斷來獲取貴族地位。

二、因為掌握著知識和名望,世家成為漢代察舉制度的受益者,經學世家轉變為簪纓世家

但知識的傳承不像財富,有著比較高的門檻。一般後代家族子弟,很難出現像第一代經學大家那樣,在學問上足以撐起家族,被皇帝徵辟的人。

這個時候,經學世家的傳承,就出現了困難。另一方面,經學世家變成簪纓世家以後,因為官員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勢力,往往能夠帶動家族發展壯大,這些經學世家彼此聯姻,結成同盟,相比於知識內部的傳承來說,官位的傳承顯然更容易一些。

同時,因為漢代即行的人才選拔制度,是察舉制。“察”就是官府要注意發現民間的人才。“舉”就是官員士紳要向朝廷舉薦本鄉本土的人才。不管是“察”還是“舉”,都跟官員分不開關係。

經學世家變簪纓世家,兩漢經學的興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閥地位轉變?

漢代竹簡

而最初的官員們,除了皇室宗親,功勳貴族以外,大多數都是由那些經學大家或者他們的後代來擔任。

絕對的權利之下,沒有公平,自私是人類的本性。掌握著社會話語權和官位的經學世家們,很自然的就利用察舉制,一方面為自家子侄揚名,一方面通過層層交織的姻親同盟關係,將世家子弟舉薦入朝為官。

《漢書·儒林傳》中說:

“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祿利之路然也”翻譯過來,就是為了當官。由此,曾經由知識壟斷而傳承的經學世家,逐漸演變為世代為官的簪纓世家,經學只成了這些世家門閥進入官場的一塊敲門磚。

最開始的時候,經學這塊敲門磚還是很重要的,所以經學世家所舉薦的人才們,本身在經學上面還是有一定造詣的。但是隨著王朝後期政治腐敗,人心思動。很少有人能夠坐下來真正的研究經學,尤其是經學還是一門艱澀的學問,想要有所成必須要皓首窮經。

那些想要發展壯大自己家族的經學世家們,顯然沒有功夫培養一個人到老了,然後才讓他去為官。如此,在發展演變的過程滯洪,曾經以經學作為敲門磚的經學世家們,也將重點轉移到了“舉孝廉”上面來。

經學世家變簪纓世家,兩漢經學的興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閥地位轉變?

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紹

漢代以孝治國,但一個人孝不孝順父母,大概只有父母自己知道了。偏偏父母為了兒女的前程,就算不孝順,一般也不會說出去。如此一來,就出現前文所說的“舉孝廉,父別居”的狀況了。

將做官的敲門磚從學問演變為道德,是經學世家轉變為簪纓世家的最後一步。從此以後,這些所謂的經學世家們,實際上已經徹底變成了官員世家,其家族內部對於經學的傳承,反而看得不那麼重了。

三、世家和門閥是兩個概念,世家的興起給地方豪強做了先例,紛紛向世家靠攏,成為新的世家

前文所說都是經學世家,但是實際上漢末混入簪纓世家的,還有豪閥。

世家和豪閥是兩個概念,世家大抵可以看做是經學傳家,先有學問,而後才有官位的家族。而豪閥則不同,豪閥一般是地方豪強,先有勢力,金錢,然後拜入經學世家的門下,從而獲得經學世家的身份,具備國家選才後預備役的身份。

如果說世家是以知識打開權力的大門的話,那麼豪閥則是以勢力,金錢先打開知識的大門,從而打開權力的大門。

豪閥的興起,與經學世家在轉變為簪纓世家的過程之中,各種非正常的手段有著直接關係。原本豪閥可以看做是門閥之下的勢力,類比於科舉制度興起後的庶族地主。他們本身因為沒有經學傳承,是不具備選官的資格的。

經學世家變簪纓世家,兩漢經學的興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閥地位轉變?

司馬氏家族也是世家代表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隨著經學世家們將國家權力當成謀私利的工具,這些豪閥們看出了察舉制的漏洞,從而積極的靠近世家,通過數代人姻親,婚姻,利益輸送等方式,使自己擺脫地方在野勢力的割據,躍升為和世家一樣的統治階層。

這一點在漢末三國時期反應的極為突出,先以別的方式獲取財富,地位,然後再跟世家豪閥聯姻,從而獲取選官資格,也就是社會話語權,躋身統治階層。

一代梟雄曹操的家族,就是如此操作的。曹操的祖父曹騰是個太監,原本跟讀書人是沒有關係的,但他憑藉自己的地位和權勢,逐漸跟世家門閥靠攏,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在曹操這一代終於使其跟世家門閥接近,與四世三公的袁紹等人成為朋友。

經學世家變簪纓世家,兩漢經學的興起如何促成世家豪閥地位轉變?

經學大家鄭玄著的周禮

由此來看,經學世家在轉向簪纓世家的過程,其實是也是在吸納地方豪閥,擴大自己勢力的過程。

四、結語

兩漢經學世家的興起,原本是在新的封建制度建立以後,官方和民間面對新的生產關係,重新構建秩序體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經學世家因為壟斷了知識,從而獲得社會話語權。

統治階層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迅速的吸納掌握話語權的經學世家進入權力中心,從而開啟經學世家向簪纓世家轉變的過程。在最初的經學世家轉變為簪纓世家以後,為了保持家族的長盛不衰,也因為經學傳承的不確定性,他們利用漢代選官制度察舉制的漏洞,長期把持官位,促使經學世家逐漸擺脫經學的桎梏,也徹底轉變為簪纓世家。

經學世家向簪纓世家轉變的過程,吸引了地方擁有財富和勢力的豪閥向經學世家靠攏,而經學世家也要借地方豪閥的力量與皇權抗衡,

從而推動了豪閥也轉向簪纓世家,形成兩漢以後由姻親同盟維繫的世家門閥體系。

這個體系明面上以經學為標榜,但實際上早已在掌握權力的過程之中,轉化簪纓世家,控制朝政,排除異己,操控著歷史發展的進程。

參考文獻:

《後漢書》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