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吃到“七分飽”?-北方基因

人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要想不長胖、不給腸胃增加負擔,吃飯要吃到七分飽。因為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如果比例和數量不合理,很可能會造成食物的“隱性浪費”,比如過量的蛋白質、鈉、磷和硫元素,都要經過內臟的處理,然後排出體外。這些多餘的營養成分,不僅不能為人體健康發揮作用,反而會給身體帶來沉重的負擔。還有食物中多餘的脂肪,會輕易地變成我們身體中的肥肉,並帶來肥胖、高血脂、脂肪肝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什麼叫七分飽?或者說,七分飽是什麼感覺?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在研究飽腹感一段時間後,我按個人體驗,想給這個模糊的說法加上一個比較容易操作的定義,在這裡和大家交流,看看是否妥當。

所謂十分飽,就是一口都吃不進去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

怎樣才能吃到“七分飽”?-北方基因


所謂九分飽,就是還能勉強吃進去幾口,但是每一口都是負擔,覺得胃裡已經脹滿。

所謂八分飽,就是胃裡面感覺到滿了,但是再吃幾口也不痛苦。

所謂七分飽,就是胃裡面還沒有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主動進食速度也明顯變慢。習慣性地還想多吃,但如果撤走食物,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的事情。最要緊的是,第二餐之前不會提前餓。

所謂六分飽,就是撤走食物之後,胃裡雖然不覺得餓,但會覺得不滿足。到第二餐之前,會覺得餓得比較明顯。

所謂五分飽,就是已經不覺得餓,胃裡感覺比較平和了,但是對食物還有較高熱情。如果這時候撤走食物,有沒吃飽的感覺。沒有到第二餐的時間,就已經餓了,很難撐到下一餐。

再低程度的食量,就不能叫作“飽”了,因為飢餓感還沒有消除。是,大部分人找不到這個點,經常會把胃裡感覺滿的八分飽當成最低標準,甚至到了多吃一口就覺得脹的九分飽。這樣,如果餐後沒有足夠的運動,必然就容易發胖。

很多人說,你怎麼能感覺出來這麼細緻的差異呢?我根本不知道到了幾分飽啊?這是因為我們吃飯的時候從來沒有細緻感受過自己的飽感。如果專心致志地吃,細嚼慢嚥,從第一口開始,體會自己對食物的急迫感、對食物的熱情、每吃下去一口的滿足感,體驗飢餓感的逐漸消退,胃裡面逐漸充實的感覺……慢慢就能察覺到這些不同飽感程度的區別。然後,找到七分飽的點,把它作為自己的日常食量,就能預防飲食過量。

對飽的感受,是人最基本的本能之一,天生具備。不過,這種飽感的差異,一定要在專心致志進食的時候才能感覺到。如果邊吃邊說笑、邊吃邊談生意或者邊吃邊上網看電視,就很難感受到飽感的變化,不知不覺地飲食過量。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從小都不曾知道七分飽的理念呢?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父母規定食量,必須吃完才能下飯桌,從來不曾按自己的飽感來決定食量。這樣,他們漸漸喪失了感受飢飽的能力,不餓也必須吃,飽了也必須吃完。因為父母通常都希望孩子多吃一些,總是多盛飯,多夾菜,使孩子以為一定要到胃裡飽脹才能叫做飽,結果打下一生飲食過量的基礎。

在外就餐時,食物的分量通常也都是按照胃口最大的人來設計的。很多人習慣於給多少吃多少,把食物吃完的時候,實際上也已經過量了。一些加工食品也一樣,儘量把一份設計得大一些,讓人們習慣於多吃。這樣對商業銷售有利,但是對於消費者控制體重是不利的。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需要放慢速度,專心進餐,習慣於七分飽。吃水分大的食物可以讓胃裡提前感受到“滿”,所以有利於控制食量。比如喝八寶粥、吃湯麵、吃大量少油的蔬菜、吃水果,都比較容易讓飽感提前到來。吃那些需要多嚼幾下才能嚥下去的食物,比如全谷、蔬菜、脆水果,能讓人放慢進食速度,也有利於對飽感的感受,從而有助於我們控制食量。精白細軟、油多纖維少的食物則正好相反,它們會讓人們進食速度加快,不知不覺就吃下很多,而飽感中樞還沒來得及接收到報告,胃還沒感覺到飽脹,吃下的食物能量卻早就超過了身體的需要……後面能做的事情,也只有增加運動來消耗掉多餘的熱量了。

在含有同樣熱量的情況下,食物的脂肪含量越高,飽腹感就越低;而蛋白質含量較高,飽腹感就會增強。體積大的食物比較容易讓人飽,看起來或者吃起來比較油膩的食物也比較容易讓人飽。此外,食物的飽腹感還和其中的膳食纖維含量有密切關係,纖維高、顆粒粗、咀嚼速度慢,則食物的飽腹感增強。總的來說,低脂肪、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具有最強的飽腹感,同時它們的營養價值也最高。

進食飽腹感持續時間長的食品所引起的血糖波動較小,反之,進食飽腹感差的食物後血糖波動明顯,非常不利於糖尿病患者。

研究結果證實,那些含大量油脂和糖的曲奇、丹麥麵包、巧克力夾心餅、蛋糕等食物很容易讓人“愛不釋口”,吃了又吃,不僅當餐容易吃過量,下一餐還會有較好的胃口。泰國香米一類的秈米飯容易讓人飢餓,而口感粗糙的黑米、紫米、燕麥、大麥一類全谷就容易讓人感覺飽。用精白粉製作的饅頭和麵條並沒有很強的飽腹感,紅豆、黃豆、芸豆等各種豆類卻是能夠長期維持飽腹感的上佳選擇。令人開心的是,這些高飽腹感食物恰好是具有最佳營養平衡、有利於控制各種慢性疾病和營養缺乏的食物。只要經常用它們作為三餐,就可以收到控制食慾、預防飢餓、減少下一餐食量和改善營養供應的多方面好處。

在飢不擇食的時候,人們肯定沒有耐心煮好一碗紅豆紫米粥,而很可能轉向蛋糕、餅乾和薯片之類高能量低營養價值的食品。實際上,這種時候只需要按照飽腹感的原則,選擇高蛋白質、低能量密度而且方便食用的產品,一樣可以有效壓制飢餓感。最好的低能量餐前飽腹食物是酸奶、牛奶和豆漿。它們富含營養物質,可以提供一小時以上的飽腹感,而且飲用攜帶十分方便。一旦飢餓感褪去,便可以心平氣和地選擇更健康的正餐食品,也不會難以自制地吃得過多過快。

目前我國大城市中超重和肥胖者達30%以上,還有大批高血脂、高血糖的慢性病患者需要控制自己的飲食能量。利用飽腹感的原理對日常主食進行調整,多多選用全谷、豆類和奶類,就不難搭配出飽腹感強、營養價值高、有利於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三餐。

北方基因是全國健康管理中心知名品牌,集營養功能食品研發、大健康管理服務、智能穿戴設備研發、職業職能化教育於一體的高科技公司,我們持續關注大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