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這一經典戰例,其戰略目的是否達到?

圍魏救趙這一經典戰例,其戰略目的是否達到?

公元前353年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領軍隊前去救援趙國,後來田忌採用孫臏的計策,假意進攻魏國國都大梁,然後引誘魏國上將軍龐涓回軍救援,從而在桂陵設伏,擊敗魏軍,並擒獲龐涓,好像這次圍魏救趙已經完成,然而這次的戰略目標是救援趙國,那麼這次的目的是否實現了呢?

圍魏救趙這一經典戰例,其戰略目的是否達到?

我們要知道這次的戰略目標,就要了解這次戰役的前因後果,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逝,魏國公子魏罃和公子緩爭奪君位,掀起魏國內亂,而後韓趙兩國進行干涉,但最終因為韓趙意見不統一而撤軍,魏罃(後來的魏惠王)擊敗公子緩,取得了魏國國君之位,繼承魏國君位的魏罃並不是一個好惹的人,繼位的第二年,就對韓趙進行了反攻,先敗韓於馬陵,又敗趙與懷,魏國擺脫了韓趙欲利用魏武侯病逝的時機來脅迫魏國的困境,但三晉的關係卻進一步被破壞。

圍魏救趙這一經典戰例,其戰略目的是否達到?

魏文侯和魏武侯時代,魏國國力強盛,一直處於三晉之中的領導地位,趙國想南下中原,就繞不開面前的衛國,然而這衛國一直是魏國的盟國,也是其他國家不得染指的國家,魏武侯時代就因為趙進攻衛,趙魏已經大幹一場了,到了魏惠王時代,趙成侯對衛國之地仍然時時惦記在心,趙成侯也為自己進攻衛國做足了準備。

圍魏救趙這一經典戰例,其戰略目的是否達到?

趙成侯是鐵了心準備撇開三晉單幹的,於是開始會盟齊、燕、宋等諸侯國,結成聯盟,共同對抗魏國,這個聯盟對魏國形成了北、東、東南方向的包圍,並且趙國和楚國、秦國也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魏國開始陷入被圍攻的境地,當然這也並不是說趙國的外交手段高明,只是因為那時候的魏國是一家獨大,所以其他諸侯不得不開始聯合抵禦魏國。趙成侯做好了準備之後,認準魏國會為此來回奔波,顧不上衛國,於是在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並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

圍魏救趙這一經典戰例,其戰略目的是否達到?

魏惠王發現這趙國又來搗亂了,於是決定這一次要狠狠的教訓趙國,並且這魏惠王受其父親魏武侯的影響,一心想以滅國大戰來展示魏國的強大,於是這次就要拿趙國開刀,這次魏國的出動是要以滅亡趙國為目的的,從而實現統一三晉的第一步,然而趙國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到來。

圍魏救趙這一經典戰例,其戰略目的是否達到?

魏惠王此次命令龐涓為上將軍,率軍八萬進攻趙國,龐涓不愧是一代名將,面臨衛國被趙國進攻,龐涓先來了一招"圍趙救衛",主力部隊直接進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面臨危局,求救於齊國,於是田忌和孫臏登場了,然而事實上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般簡單,齊軍並沒有直接進攻大梁,而是先進攻襄陵分散吸引魏軍,再佯攻平陵迷惑魏軍,接著再佯攻大梁誘魏軍回援,這一步步都經過了精密的佈局。

圍魏救趙這一經典戰例,其戰略目的是否達到?

然而魏國的大將龐涓也並非是無能之輩,面對齊軍的進攻,也是沉著應對,當龐涓知道齊國救援趙國的時候,他就意識到,無論齊軍如何進攻,他只要能夠攻下邯鄲,那麼此次戰略目標就實現了一大半,其他的損失也都可以挽回,所以他加緊進攻邯鄲。而魏惠王也在此時展現了其雄略的一面,令龐涓繼續攻城,無需回援。要知道此時魏國居然同時與天下諸侯開戰了,西方與秦戰於河西,南方楚、齊、宋聯軍進攻,東方齊國進攻魏國,北方魏國正在圍攻邯鄲,這裡真正成為了四戰之地。

圍魏救趙這一經典戰例,其戰略目的是否達到?

龐涓在攻陷邯鄲之後,率領部分軍隊回援大梁,注意此時並非是帶領軍隊回援,主要是龐涓作為將軍要回援大梁而已,在桂陵被伏擊,然而我們再將目光投放在戰場上的時候,卻發現接下來魏軍佔領邯鄲,此後回擊秦國,奪回河西,又擊敗了包圍襄陵的楚、齊、宋聯軍,齊國這次圍魏救趙的戰略目的其實並沒有實現,趙國被攻陷了。

圍魏救趙這一經典戰例,其戰略目的是否達到?

如果說之後,魏國撤出邯鄲,那還是得益於之後各國的外交,魏惠王也意識到魏國不能獨抗天下諸侯,於是開始與諸侯修好,專心對付秦國(此時秦國佔領了少梁和安邑),至此戰國開始呈現了多極發展,為之後的變法圖強合縱連橫打開了新的局面。

圍魏救趙這一經典戰例,其戰略目的是否達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