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戰屢敗”的駕考之路?習得性無助在搗鬼

我曾經聽朋友講過他那漫長的駕考之路。他在大學期間,下定決心去考駕照。科一順利地通過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他懷著滿心的歡喜去考科二。

未料,造化弄人,科二數次未過,想想馬上就只剩最後一次機會了,他感到很沮喪和失落,對自己“屢戰屢敗”的行為感到很無助。他在每次快要臨考時,就會更緊張、焦慮,再加上教練的責備和催促,甚至都想直接放棄。

他說:“每次我準備去補考時,他們就會嘲笑我,一個大學生,還要考這麼多次?我感覺我很差勁,為什麼當初要去報名考駕照,沒去報名的話,就不會變成現在這樣......”我每次聽到這,就會為他感到難過和擔憂。

“屢戰屢敗”的駕考之路?習得性無助在搗鬼

“為什麼我這麼差?”

相信這樣的場景,大家並不陌生。雖然可能這只是發生在朋友駕考之路上的事情,但在平時生活中,這樣“屢戰屢敗”的例子也很常見。“屢戰屢敗”的背後其實很容易引發我們的“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因為被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經過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即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僅不逃跑反而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它們可以主動地選擇逃避,現在卻變成絕望地等待即將來臨的痛苦,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屢戰屢敗”的駕考之路?習得性無助在搗鬼

“我好痛苦,我太難了”

1.為什麼會出現“習得性無助”?

朋友出現習得性無助的來源是多次考科二失敗的經驗,以及失敗後他人的冷嘲熱諷。他學習到了不管他怎麼做都沒都用,他的行為並不能帶給自己想要的東西(順利考過科二),這個多次失敗的經驗會讓他對自身產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無是處”。

但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情境時,有的人會出現短暫的無助感,有的人卻會出現長期的無助感,差距主要來源於哪裡?其實主要跟我們的解釋風格,也就是,對事情的看法和解釋有關。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悲觀的解釋風格下(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就像朋友出現的“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無是處”解釋風格,他可能就會積累更多的消極情緒和消極思維,進而就會產生強烈的習得性無助感。

2.如何對抗悲觀解釋,逆轉習得性無助?

當我們長期處於悲觀的解釋風格下,我們可以用ABCDE技術來更好調整自己的情緒/行為。它是在情緒ABC理論的基礎上增加了DE。其中,A是指發生的事情,B是對該事情的想法,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D表示反駁過程,E表示辯護效果。

“屢戰屢敗”的駕考之路?習得性無助在搗鬼

ABCDE技術

在反駁時,可以嘗試用以下幾個方法:

(1)通過舉反例;

(2)多想想其他的可能性(不要尋找最永久、最普遍、最人格化的原因);

(3)給自己積極的暗示;

(4)多想想這個想法的用處,如:“這個想法對我有用嗎?”,這個過程可以想象自己是旁觀者,準備給當事人提供一些建議,幫助他走出當前的困境,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結合朋友的例子來看,他可以這樣與自己的想法辯駁:

①通過舉反例(如:我的學業成績排名還是很不錯的;我的科一成績很好......);②可以多想想其他的可能性(如:我選擇期末的時候去練車,不僅要擔心自己的期末複習進度,也要擔心練車,這樣很難專心去駕校練車......);③給自己積極的暗示

(如:如果我集中注意力去練車的話,相信下次科二考試會順利通過的......);④多想想這個想法的用處(如:“一味地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沒用的,過去考科一的時候,我就非常順利。我想如果先選擇好練車的時間,不要選擇很緊急又可能有衝突的時間,可能會對考科二更有幫助......)

當面對讓自己感覺很無助的事情的時候,可以拿起筆,來填填下面的“我是辯手”的小練習。多聆聽你對自己所說的話,當自己聽到消極的想法時,儘可能地反駁它、踩扁它,不讓它再露頭角。多試幾次之後,看看會對自己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屢戰屢敗”的駕考之路?習得性無助在搗鬼

#423頭條知識節#

#知識改變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