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做父母,別讓自己成為了被告

名人的家庭總是備受矚目,伊能靜在近一次與魯豫的訪談節目中,首次談到自己失敗的婚姻,談到自己沒有存在感的童年,讓我們對原生家庭的影響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我們卻大都又有著相似的感受,有著一些灰暗的,一直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我們或恐懼或膽怯或憤怒或自卑,我們為之發狂卻又找不到源頭。成因不去,結果自來,過去的並不都是過去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給出了我們答案,其實這些感受都是來自自己的家庭,主要來自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學習做父母,別讓自己成為了被告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是一部堪稱經典的家庭心理療傷之作。蘇珊.福沃德博士在該書中介紹了自己在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真實案例,分析了各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傷害了子女,並持續影響和幸福子女成年後的生活。當然,作者的主旨並不在於控訴這樣的父母,而是在於傳授具體的策略,使那些受過的或者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作者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者,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榮登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目前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另一位作者克雷格.巴克,曾與蘇珊.福沃德合作過多部作品,如《執迷:如何正常的愛與被愛》《金錢魔鬼》《對天真的背棄》等,《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由現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作序。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語言平實,通俗易懂,較實用

。我們知道心理學的派別很多,各派出版的書籍數不勝數,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早期所謂內省派或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意識派等專門觀察心理或意識的狀態,他們的著作可以說是和日常生活很少關係,語言晦澀難懂,對大多數不研究心理學的人其實完全沒有興趣。而《原生家庭》這本書更關注人的行為以及整個的基本的人格問題,語言平實易懂,案例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事例,對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都有指導意義,更加適用。

人們總習慣於忘記過去,戰勝自己。潘光旦先生說:一種心理的產生和別的事物一樣,一定有它的因緣,如能把因緣祛除,則其果不革自去。毛澤東也說:看一個人的現在,先要看一個人的過去。因此過去最不應該被忘記,它是我們心理產生的根源,也是前進的源頭。《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第一大部分即是從根源上來了解人的各種心理產生的原因。這部分主要介紹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沒有家庭是天生完美的,也沒有父母是天生完美的。能夠滿足孩子所有情感需要的父母是不存在的,偶爾向孩子發脾氣也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父母的負面行為是持續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這些父母就是傷害型的“有毒”的父母了。有毒的家庭體系內部是混亂的、困惑的,有毒的父母對孩子往往也是“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叫,須靜聽”是以自我為中心和利己的。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有毒”父母的類型。

學習做父母,別讓自己成為了被告


l 無不是的父母---這類父母主要是以“愛”之名製造痛苦,而孩子卻通過極力否認、合理化父母的錯誤、遷怒來掩蓋真相,自責、自我否定,進行心理防禦。

l 不稱職的父母---孩子大多擔任了與他年齡不相稱的責任而感到力不從心,從而產生負罪感、失敗感。他們用別人的感受來定義自己、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無法界定自己的身份。

l 操控型的父母---通常以自我為中心,通過比較子女們、偽裝關心、直接控制:威脅恐嚇羞辱或以能力不足作為不實理由來控制孩子,使孩子感到內疚,以維護自己的面子,掩蓋自己的無能。

l 酗酒型的父母---有暴力虐待傾向,整個家庭為了掩蓋父母酗酒的事實,會產生一種扭曲的關係,孩子不認賬、說謊話、找藉口。

l

身體虐待型的父母---父母對沖動極度缺乏控制,為了對抗壓力、發洩情緒對孩子進行身體虐待。孩子很難產生安全感、信任感、恐懼、迷茫、困惑甚至憎恨自己。

l 言語虐待型的父母---這類家長經常對孩子的外表、能力以及作為人的價值進行語言層面的攻擊。被語言攻擊的孩子很容易養成畏首畏尾、習慣放棄的自卑心理。

l 性虐待型父母---這樣的傷害太過巨大,往往一次就足以給孩子的感情造成重創。

我們無力改變父母對我們做的什麼,多年的封建愚孝對我們產生了太多的影響。中毒的子女會自覺不自覺為父母的虐待而自責,成年後自尊心受損,由此引發自我毀滅的行為。但是我們不能自暴自棄,要竭盡所能減少父母對我們的影響。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怎樣彌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也給我們提供了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的方法。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進行自我界定和對峙。

學習做父母,別讓自己成為了被告

自我界定就是要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我們既是家裡的一份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做自己。但這並不是說我們要無視別人的情感,無視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產生的影響,我們要在自己和別人的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將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要求區分開來,以自己的願望和需求為出發點來做決定。而這些對一個有過度責任感的人來說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技巧就不可避免,這個技巧便是

非辯護性回應,即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對峙---一勞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時的恐懼。在這一章中,蘇珊.福沃德博士說他一直鼓勵大家與有毒的父母對峙,理由很簡單,因為對峙有效果。要將自己對父母的憤怒表達出來,自己對父母的要求說出來,讓父母承擔屬於他們的責任,我覺得這一點不太容易做到,但這確實是一種主動採取積極行動的措施。家庭會複製,有害的信念會在不知不覺中從祖父母傳給父母,又從父母傳遞給孩子,代代相傳。如果不想辦法解決自己與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那麼我們就會把它遷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我們不能以愚孝的教條主義來束縛自己,父母也是凡夫俗子,也會有錯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勇敢的直面自己的恐懼,直面父母。健康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有毒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能說我們所有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都來自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原生家庭---如何彌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確實能讓我們更深刻反省自己內心的真實衝突,為我們蒙塵的心靈打開一扇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窗戶,也為我們有效教育自己的兒女做了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