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根電極體內服務近10年 出現感染威脅性命多學科團隊攜手 微創方式7小時拔除

本是用於救命的心臟起搏器電極,卻因感染變成了可能致命的“兇器”。依託於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的共同努力,才得以用微創的方式將三根在體內服務近10年,粘連已異常嚴重的電極順利拔除。

“救命線”反而成了“致命線”

82歲的陳爺爺10年前因“擴心病、嚴重心衰伴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安裝了三腔起搏器進行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先進的醫療技術讓陳爺爺重新恢復了幾乎正常的生活。

舊起搏器在用了9年後電池耗竭,陳爺爺於2018年更換了新的起搏器。3個月後,裝起搏器的囊袋出現了感染的情況。

依據情況,在完成清創及抗感染治療後,進行了深埋處置。今年1月,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情況再次出現,且表皮已經破潰,裡面的起搏器電極外露。

3根電極體內服務近10年  出現感染威脅性命多學科團隊攜手  微創方式7小時拔除

劉漢雄(右)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漢雄介紹說,陳爺爺入院時,感染問題已經波及起搏器囊袋及電極,如果不及時拔除,將不能徹底解決感染源的隱患,“藥物不能解決電極上的細菌殘留問題,而這些細菌可能通過電極線進入血液及心臟,引起包括感染性心內膜炎在內的威脅生命的隱患。”

心臟起搏器是一種植入於人體內的治療設備,通過脈衝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衝,再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而此時,電極在救命的同時,卻反過來又成為了陳爺爺的“生存隱患”。

以毫米為單位精細拔除

陳爺爺安置的是一臺三腔起搏器,也就是說有三根電極在其體內,分別“落戶”於右心房、右心室、左室心外膜(左冠狀靜脈)。

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將這三根“致命線”安全拔除,成為一個令人困擾的難題:

老人家已經年過八旬,且身體基礎條件不佳,外科開胸拔除電極的手術方式將會對其形成巨大的打擊。除此之外,位於鎖骨下以及上腔靜脈處的電極可能和周圍組織嚴重粘黏,成為外科手術操作的“禁區”。

介入微創對於陳爺爺的情況來說,是一個更適宜的手術方案。

不過,該類手術對於醫生的技術要求極高——因為植入體內已經有近10年的時間,三根電極與血管壁、心肌的粘連一定非常嚴重。再加上陳爺爺心房使用的是被動電極,其植入心臟的部分就像是掃帚頭一樣紮根於心肌,被周圍心肌嚴重包裹,無法像主動電極一樣利用反向螺旋拔出

整個電極拔除的過程中,很可能發生血管撕裂、心臟穿孔、心包填塞、大出血等致命問題。正因如此,電極在體內安置時間越久越不容易安全拔除,年限和數量的增加都是在給難度加碼,而同時拔除三根近10歲“高齡”的電極,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臺次都是鮮見。

3根電極體內服務近10年  出現感染威脅性命多學科團隊攜手  微創方式7小時拔除

為了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心內科團隊聯合心臟大血管外科、超聲等多學科團隊進行了聯合會診。除了術中展開實時監測之外,更是制定了完善的應急方案,以及時應對各種風險的發生。

4月16日,劉漢雄主任率心內科童琳醫生、唐超醫生等組就的團隊,為陳爺爺實施“起搏器囊袋清創術及電極拔除術”。由上腔靜脈為入路,利用機械擴張鞘一步步推進,進而將已經發生嚴重粘連的電極逐步安全遊離,“一部分血管和心房就像紙一樣的薄,所以在遊離的過程中需要特別小心,推進的過程可以說是以毫米在計算。”經過長達7小時的努力,三根與周圍組織全程粘黏的電極被成功拔除。

下一步,陳爺爺還會接受進一步的抗感染治療。而後,需要更換新的起搏器,以維持生命健康。


【科普閱讀】

1.起搏器是“腔”越多越好?

在臨床上,起搏器分為單腔、雙腔、三腔及除顫器4種,不同類型的起搏器類型有不同的適應症。

2.裝了起搏器就不用吃藥?

起搏器不能代替口服藥物,患者需要根據不同的病情確定是否繼續服藥。

3.起搏器可“一勞永逸”?

心臟起搏器的使用壽命,因種類、模式、起搏工作的比例等不同存在較大差異。一般情況下,普通的雙腔起搏器電池電量可以維持正常工作8-10年;單腔起搏器可以工作10-12年。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起搏器的使用壽命也會更長。而起搏器的電極沒有明確的壽命年限,醫生根據檢查電極的等參數決定是否需要重新植入新的起搏電極。

建議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後1-3個月內隨訪1次;此後,每6-12個月隨訪1次;當起搏器電池快耗竭時,需要根據情況增加隨訪次數。

李詩敏 成都日報記者 鄧曉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