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翁疫情期間突發胸痛,在暨大一附院“微創+血液回收”成功手術免輸血

南方農村報記者 朱斌

通訊員 李遂寧 張燦城


受近段時間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心臟外科醫生和患者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心臟病需要儘早接受手術治療;另一方面,“血源”減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臟手術的開展。為此,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採取了微創心臟手術方案,幫患者解決難題。

疫情期間心臟病發

62歲的老劉因“反覆胸痛5年,乏力、氣促半年”在暨大附一院診斷為“主動脈瓣重度返流”;22歲的小林因“體檢發現心臟雜音1周”在當地醫院診斷為“室間隔缺損”。兩人的心臟病都需手術治療,但正值疫期,讓二人猶豫不決。

兩位患者慕名找到了該院心臟血管外科的張曉慎主任。張曉慎主任告訴他們,目前醫院已採取系統的抗疫防控措施,嚴格避免交叉感染;同時可以考慮用微創的手術方法,減少創傷,減少輸血,恢復快,減少住院時間,這打消了患者及家屬手術的疑慮。

在醫護人員細心引導下,兩位患者很快完成了新冠肺炎篩查入院。術前加快完成各項檢查,張曉慎主任仔細閱讀檢查結果後,最終決定用微創的方法為兩位患者進行手術。

在相關科室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張曉慎團隊以胸骨旁小切口代替常規開胸,同一天內順利完成了兩臺高難度的手術,術中術後兩位患者都沒有輸血,患者疼痛較常規開胸明顯減輕。術後患者康復良好,目前已經出院。

85%患者無需輸血

“傳統開胸心臟手術切口一般在20cm左右,而小切口往往在10cm以內,且術後康復時間縮短約30%。”張曉慎主任介紹,目前他們已大量開展胸腔鏡、小切口、介入等多種微創心臟手術方式,相比傳統開胸具有創傷小、疼痛輕、康復快等優勢。配合使用手術中血液回收的方法,即在手術中或創傷後流失在手術區或體腔內的血液,可用無菌操作技術和適當的器械吸出,經過抗凝過濾、洗滌或濃縮後輸還給患者。近85%的手術患者不需要輸注紅細胞,即便在用血緊張的疫期也能幫助患者順利渡過難關。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患者抱著能熬就熬的態度,避免到醫院就醫。但一些病人往往‘熬’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張曉慎主任強調,病人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可以通過網絡或電話等諮詢醫生後再做選擇。尤其是心血管病人,如果身體出現明顯不適,像胸悶、胸痛、氣促等症狀,就應該及時就診。


六旬翁疫情期間突發胸痛,在暨大一附院“微創+血液回收”成功手術免輸血

小林(左)和老劉(右)的微創手術切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