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博士留學 | 哥倫比亞大學我在宇宙中心呼喚愛

今天,我們把目光轉向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認識一下發源於這座城市,“站在全宇宙中心”的哥倫比亞大學。

01.

從“國王”到“哥倫布”

18世紀起,美洲殖民地上興起了一股辦學潮,各個殖民地政府都希望藉由建立高等學府來擴大自己的宗教傳播和殖民統治。正處於實力上升階段的紐約州也不例外,社會先鋒們早在1704年就進行過一次建立一所州內高等教育機構的討論,並認為紐約市是建立這類機構的理想社區。然而,直到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州成立了新澤西學院(現在的普林斯頓大學)之後,紐約市政府才認真地考慮起建立一所大學這件事情。

1754年7月,在毗鄰三一教堂的新校舍內,Samuel Johnson博士,也是後來學院的第一位校長,開始進行一些簡單的課程教學。他是當時學院裡唯一的講師,而學院一開始只有八名學生。1754年10月31日,英國國王喬治二世頒佈《國王憲章》,學院正式獲批,並被命名為“國王學院”。然而好景不長,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對國王學院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當時,學院被英國軍隊佔領,被迫停課長達8年之久。學院的圖書館被洗劫一空,教學樓淪為戰地醫院,到處都是戰火留下的殘骸。

1784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學院得以重新開放。由於當時美國已經完全獨立,“國王學院”這個名字已不再具有任何意義。為了紀念獨立戰爭帶來的民族獨立精神,學院以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海家哥倫布為名,改名為“哥倫比亞學院”。1787年, Samuel Johnson博士的兒子William Samuel Johnson被一致推選為哥倫比亞學院的新校長,子承父業的他延續了他父親的風采,積極推動著學院的全面進步。同一時期,紐約市作為聯邦政府中重要首府城市之一,也經歷著蓬勃的發展壯大期。兩者相輔相成,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共同打造起了一個“宇宙的中心”。

19世紀後半葉,哥倫比亞學院逐漸呈現出一所現代大學的形象。1858年,哥倫比亞成立了自己的法學院。1864年,學校成立了採礦學院,也就是現在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前身,並於1875年授出了第一個博士學位。1890年,Seth Low成為了新一任校長,他極力推廣大學化的管理方式,將哥倫比亞學院周圍各個分散自治的競爭學校聯合起來,置於一個強調合作和共享資源的中央管理機構之下。1889年,巴納德女子學院成為哥倫比亞的附屬機構; 1891年,醫學院得到了哥倫比亞的支持;緊接著哥倫比亞又在1893年成立了師範學院。政治學,哲學和純科學的研究生院的發展使哥倫比亞成為全國最早的研究生教育中心之一。1896年,學院正式更名為哥倫比亞大學,成為了世界一流的高等學府。

藤博士留學 | 哥倫比亞大學我在宇宙中心呼喚愛

02.

紐約性格

有人說哥倫比亞大學學生的日常是這樣的:“在聯合國學政治,在華爾街讀金融,在百老匯看戲劇,在林肯中心聽音樂。”位於繁華的紐約市市中心,哥大佔盡了地利與人和,也繼承了紐約這座城市的獨特性格。

有這樣一個笑話在美國流傳甚廣:“在哥倫比亞大學,換一隻燈泡需要多少名學生?答案是76名。其中,1名學生換燈泡,50名舉行集會,爭取不換燈泡的權利;而另外25名則舉行反對前者要求的集會。”雖然這個笑話頗有些打趣的意味,但確實反映出了哥大與眾不同的辦學理念。和紐約這座極具包容性的城市一樣,哥大也樂於接收多元各異的思想,還鼓勵這些思想互相沖擊碰撞,爆發出更加前衛開放的精神火花。

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2007年9月,哥大宣佈將邀請當時的伊朗總統內賈德來校演講。很快,這個消息就在哥大里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風波。部分激進的學生們為了抵制這位被他們認為有著嚴重獨裁主義的演講者,在校園裡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抗議活動。而為了抗議校長博林格同意了這次邀請,甚至有學生化名為“內賈德”在網上發佈博林格的訃聞以示不滿。

博林格對這些鬧劇倒是頗淡定,他和藹地告訴同學們:“即便對方是一個與我們價值觀點格格不入的人,彼此的思想依然值得交流。既然大家都說這個人不好,為什麼不提供一個機會讓這個‘壞人’也說兩句呢。”最終博林格頂住了各方壓力,向內賈德發出了邀請。而他的做法,也得到了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的回應:“邀請內賈德做演講,如果哥倫比亞大學覺得沒什麼,那我就覺得沒什麼。”

其實除了內賈德,博林格心裡還在盤算著一張驚世駭俗的邀請名單。他表示:“我們應當對一切既定思維抱有質疑精神。所以,我們會不斷邀請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地區,擁有不同文化背景、信仰、意見的人來學校,就各種事件進行討論,甚至是激烈的辯論。我認為這是哥大最值得自豪的地方。”

前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是哥大的超級粉絲。奧巴馬大三時,得知自己正在就讀的學校和哥大有了交換生項目,立馬就決定去哥大求學。此後,他更是以交換生的身份,順利從哥大畢業。校長博林格認為,奧巴馬從哥大受益良多。“聆聽過他演講的人不難發現,他的許多思維方式以及信念都打著哥大印記。他是一個非常開明的人,並且思維嚴謹,具有極佳的判斷力,處處充滿著人文關懷,這也是哥倫比亞大學一貫的風格”。

藤博士留學 | 哥倫比亞大學我在宇宙中心呼喚愛

03.

兩塊金字招牌

說到哥大,就不得不提它在本科教育中所倡導的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在哥大的學生手冊中,關於“核心課程”的相關內容是這樣描述的:核心課程是哥倫比亞大學(本科)教育的基石。作為哥倫比亞大學才智開發的關鍵,核心課程的目標是為哥大全體本科生,無論其將來的專業或方向如何,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使之諳熟文學、哲學、歷史、音樂、藝術和科學上的重要思想與成就。更具體得說,核心課程是哥大本科學生在大一和大二年級必修的通識課,課程囊括了9個不同方面的學科,文理兼具,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們建構了一套全面的價值觀和思維邏輯體系。這套核心課程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00年前,起初的課程只包含拉丁語和希臘語兩門語言學科。然而隨著這兩門語言的逐漸衰落,核心課程對於這兩門語言的要求逐漸放寬,直至免除。

現在哥大最著名核心課程叫做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現代文明),致力於讓學生更加深入瞭解西方各個社會群體,幫助學生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這門課採用小班化的授課形式,每個班級控制在20人左右,“瘋狂”的閱讀量、寫作量,以及充滿腦力挑戰的課堂討論是其最大的亮點。閱讀內容多摘選於西方歷史、哲學、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學的著作。在每週一次的課堂裡,學生們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與閱讀內容相關的激烈辯論,並引發對當代政治,社會,道德、宗教等相關問題的思考。隨著時代的發展,哥大也在不斷地對核心課程進行修改。為了保證核心課程的質量,哥大專門成立了相關委員會,委員會由教授代表與學生代表組成,定期會組織會議探討哥大核心課程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足以體現哥大對其重視的程度。

除了核心課程,哥大的另一塊金字招牌就是其極富盛名的新聞學院。哥大的新聞學院在全世界享有極高的學術聲譽,而一年一度的普利策獎的頒發,也讓哥大新聞學院獲得了更大範圍的知名度。普利策獎也被稱為普利策新聞獎,被稱為“新聞界的諾貝爾獎”。它是根據美國報業巨頭,同時也是哥大新聞學院的創辦人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遺願,於1917年設立的。一個世紀以來,普利策獎一直是新聞業的標杆,與美國社會一同經歷了戰爭硝煙、政治醜聞和各種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從最初的新聞獎,到現在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綜合獎項,普利策獎的影響力歷久不衰。普利策獎的評委團由具有多年工作經驗並獲得一定成就的名記者們組成。每年普利策獎的優勝者是由評委團經過3天的嚴格審查挑選出來的,但最終的評選結果必須經過哥倫比亞大學顧問委員會的通過,並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親自宣佈。

藤博士留學 | 哥倫比亞大學我在宇宙中心呼喚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