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博士留学 | 哥伦比亚大学我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今天,我们把目光转向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认识一下发源于这座城市,“站在全宇宙中心”的哥伦比亚大学。

01.

从“国王”到“哥伦布”

18世纪起,美洲殖民地上兴起了一股办学潮,各个殖民地政府都希望借由建立高等学府来扩大自己的宗教传播和殖民统治。正处于实力上升阶段的纽约州也不例外,社会先锋们早在1704年就进行过一次建立一所州内高等教育机构的讨论,并认为纽约市是建立这类机构的理想社区。然而,直到一河之隔的新泽西州成立了新泽西学院(现在的普林斯顿大学)之后,纽约市政府才认真地考虑起建立一所大学这件事情。

1754年7月,在毗邻三一教堂的新校舍内,Samuel Johnson博士,也是后来学院的第一位校长,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课程教学。他是当时学院里唯一的讲师,而学院一开始只有八名学生。1754年10月31日,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国王宪章》,学院正式获批,并被命名为“国王学院”。然而好景不长,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对国王学院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当时,学院被英国军队占领,被迫停课长达8年之久。学院的图书馆被洗劫一空,教学楼沦为战地医院,到处都是战火留下的残骸。

1784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学院得以重新开放。由于当时美国已经完全独立,“国王学院”这个名字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为了纪念独立战争带来的民族独立精神,学院以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为名,改名为“哥伦比亚学院”。1787年, Samuel Johnson博士的儿子William Samuel Johnson被一致推选为哥伦比亚学院的新校长,子承父业的他延续了他父亲的风采,积极推动着学院的全面进步。同一时期,纽约市作为联邦政府中重要首府城市之一,也经历着蓬勃的发展壮大期。两者相辅相成,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共同打造起了一个“宇宙的中心”。

19世纪后半叶,哥伦比亚学院逐渐呈现出一所现代大学的形象。1858年,哥伦比亚成立了自己的法学院。1864年,学校成立了采矿学院,也就是现在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前身,并于1875年授出了第一个博士学位。1890年,Seth Low成为了新一任校长,他极力推广大学化的管理方式,将哥伦比亚学院周围各个分散自治的竞争学校联合起来,置于一个强调合作和共享资源的中央管理机构之下。1889年,巴纳德女子学院成为哥伦比亚的附属机构; 1891年,医学院得到了哥伦比亚的支持;紧接着哥伦比亚又在1893年成立了师范学院。政治学,哲学和纯科学的研究生院的发展使哥伦比亚成为全国最早的研究生教育中心之一。1896年,学院正式更名为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

藤博士留学 | 哥伦比亚大学我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02.

纽约性格

有人说哥伦比亚大学学生的日常是这样的:“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读金融,在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位于繁华的纽约市市中心,哥大占尽了地利与人和,也继承了纽约这座城市的独特性格。

有这样一个笑话在美国流传甚广:“在哥伦比亚大学,换一只灯泡需要多少名学生?答案是76名。其中,1名学生换灯泡,50名举行集会,争取不换灯泡的权利;而另外25名则举行反对前者要求的集会。”虽然这个笑话颇有些打趣的意味,但确实反映出了哥大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纽约这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一样,哥大也乐于接收多元各异的思想,还鼓励这些思想互相冲击碰撞,爆发出更加前卫开放的精神火花。

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2007年9月,哥大宣布将邀请当时的伊朗总统内贾德来校演讲。很快,这个消息就在哥大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部分激进的学生们为了抵制这位被他们认为有着严重独裁主义的演讲者,在校园里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抗议活动。而为了抗议校长博林格同意了这次邀请,甚至有学生化名为“内贾德”在网上发布博林格的讣闻以示不满。

博林格对这些闹剧倒是颇淡定,他和蔼地告诉同学们:“即便对方是一个与我们价值观点格格不入的人,彼此的思想依然值得交流。既然大家都说这个人不好,为什么不提供一个机会让这个‘坏人’也说两句呢。”最终博林格顶住了各方压力,向内贾德发出了邀请。而他的做法,也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的回应:“邀请内贾德做演讲,如果哥伦比亚大学觉得没什么,那我就觉得没什么。”

其实除了内贾德,博林格心里还在盘算着一张惊世骇俗的邀请名单。他表示:“我们应当对一切既定思维抱有质疑精神。所以,我们会不断邀请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信仰、意见的人来学校,就各种事件进行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我认为这是哥大最值得自豪的地方。”

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哥大的超级粉丝。奥巴马大三时,得知自己正在就读的学校和哥大有了交换生项目,立马就决定去哥大求学。此后,他更是以交换生的身份,顺利从哥大毕业。校长博林格认为,奥巴马从哥大受益良多。“聆听过他演讲的人不难发现,他的许多思维方式以及信念都打着哥大印记。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并且思维严谨,具有极佳的判断力,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这也是哥伦比亚大学一贯的风格”。

藤博士留学 | 哥伦比亚大学我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03.

两块金字招牌

说到哥大,就不得不提它在本科教育中所倡导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在哥大的学生手册中,关于“核心课程”的相关内容是这样描述的:核心课程是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石。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才智开发的关键,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为哥大全体本科生,无论其将来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更具体得说,核心课程是哥大本科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必修的通识课,课程囊括了9个不同方面的学科,文理兼具,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们建构了一套全面的价值观和思维逻辑体系。这套核心课程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00年前,起初的课程只包含拉丁语和希腊语两门语言学科。然而随着这两门语言的逐渐衰落,核心课程对于这两门语言的要求逐渐放宽,直至免除。

现在哥大最著名核心课程叫做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现代文明),致力于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西方各个社会群体,帮助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门课采用小班化的授课形式,每个班级控制在20人左右,“疯狂”的阅读量、写作量,以及充满脑力挑战的课堂讨论是其最大的亮点。阅读内容多摘选于西方历史、哲学、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学的著作。在每周一次的课堂里,学生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激烈辩论,并引发对当代政治,社会,道德、宗教等相关问题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哥大也在不断地对核心课程进行修改。为了保证核心课程的质量,哥大专门成立了相关委员会,委员会由教授代表与学生代表组成,定期会组织会议探讨哥大核心课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足以体现哥大对其重视的程度。

除了核心课程,哥大的另一块金字招牌就是其极富盛名的新闻学院。哥大的新闻学院在全世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而一年一度的普利策奖的颁发,也让哥大新闻学院获得了更大范围的知名度。普利策奖也被称为普利策新闻奖,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它是根据美国报业巨头,同时也是哥大新闻学院的创办人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于1917年设立的。一个世纪以来,普利策奖一直是新闻业的标杆,与美国社会一同经历了战争硝烟、政治丑闻和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最初的新闻奖,到现在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综合奖项,普利策奖的影响力历久不衰。普利策奖的评委团由具有多年工作经验并获得一定成就的名记者们组成。每年普利策奖的优胜者是由评委团经过3天的严格审查挑选出来的,但最终的评选结果必须经过哥伦比亚大学顾问委员会的通过,并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亲自宣布。

藤博士留学 | 哥伦比亚大学我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